2021年1月8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评选的2020年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2020年中国保险业十大新闻、2020年中国信托业十大新闻正式出炉。这是《中国银行保险报》创刊更名后第二次评选银行、保险和信托三大行业年度十大新闻。【详情】

 

2020年中国银行业十大新闻

银行业机构合理让利,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围绕疫情防控需求,监管部门快速行动,从2020年1月26日起陆续发布一系列金融政策,引导银行业统筹推进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截至2020年10月末,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抗疫和复工复产信贷合计突破5万亿元,各机构捐款超23.72亿元,捐赠物资超1533万件。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银行业助力扶贫履行社会责任         作为金融精准脱贫的主力军,银行业发挥自身优势,切实扛起金融脱贫的政治责任,为决胜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20年11月末,已累计对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5038亿元,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1204.3万户,占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40%,不良率仅不到1%。随着最后一批贫困县完成脱贫摘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也开始进入全面实践阶段。
完善公司治理,银行业重点领域风险趋于收敛         2020年银行业乱象整治“回头看”聚焦宏观政策执行、股权与公司治理、信贷管理、影子银行和创新业务五大领域问题,精准直击乱象根源。这使得问题机构问题股东有序清退;“萝卜章”、理财“飞单”、同业私出保函和违规兜底等严重扰乱市场的问题目前几乎绝迹;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持续拆解,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0万亿元;“房住不炒”政策得到有效贯彻,前三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比重较2019年同期下降了3.7个百分点。
多渠道补充资本金,中小银行改革进一步深化         2020年受疫情冲击等影响,中小银行经营承压。推动中小银行改革、防范化解风险的步伐逐渐加快。2020年5月,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发布11条金融改革措施,包括出台《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和补充资本工作方案》,提出要进一步推动中小银行深化改革,加快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把补充资本与优化公司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包商银行破产,问题银行风险处置有序推进         央行、银保监会在2020年5月23日批准包商银行接管期限延长6个月,银保监会在2020年11月24日原则同意包商银行进入破产程序,随着包商银行破产申请被批复,其风险处置收尾工作也按计划有序推进,包商银行将相关业务、资产及负债,分别转让至蒙商银行和徽商银行。
出台系列政策措施,金融科技监管守正创新         2020年疫情期间“无接触贷款”等依靠金融科技的创新,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提供有效支持。随着《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金融科技行业迎来更为完善、全面的监管,在守正创新的监管基调中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化解“原油宝”事件风险,银行业加大投资者保护力度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短期经济冲击等综合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剧烈,由此触发“原油宝”事件。截至2020年11月末,中国银行与“原油宝”客户和解签约率已经超过80%,中国银行承担全部负价亏损,并将根据客户具体情况对强制平仓保证金20%以下的亏损给予差异化补偿;未与中国银行达成和解协议的客户可通过各地法院进行诉讼。2020年12月,银保监会对中国银行合计罚没5050万元,相关人员被严肃问责,并要求银行依法依规解决问题。
落地公开场景测试,数字人民币研发获重大进展         2020年以来,数字人民币落地驶入快车道。2020年10月8日,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人民银行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是数字人民币首次面向公众的常规测试。2020年12月5日,苏州地区也开展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活动,成为数字人民币又一次面向公众的大范围测试。目前数字人民币体系已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正在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原则进行试点测试。
修订银行业法律法规,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因我国银行业近年来飞速发展,立法和监管面临很多新情况,202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迎来大修。修订内容坚持国内实践与国际经验相结合,支持我国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法律框架下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监管规则与国际接轨,银行业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2020年,银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20年以来,又有来自世界各地多家知名优质的外资银行机构获准批设:由外资控股的贝莱德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获批,中国境内首家外资独资货币经纪公司——上田八木货币经纪(中国)有限公司获批落户北京。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将会有更多的外资机构参与到我国金融市场,成为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有生力量。

 

2020年中国保险业十大新闻

助力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保险业发挥独特保障作用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保险业通过捐赠保险、扩大承保责任、提供便捷理赔服务等方式,全力参与抗疫和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据不完全统计,保险业完成疫情专属理赔累计20.76万件,累计赔付金额4.9亿元。银保监会还下发通知,对湖北省保险机构给予免缴保险保障基金的支持政策。
扛起风险管理责任,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之年,保险扶贫取得显著成效。据监管披露的数据,近年来,保险机构累计为贫困地区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0万亿元,赔款支出近4000亿元,直接投入扶贫资金700多亿元,消费扶贫近10亿元,切实做到了真扶贫、扶真贫。同时,保险业还通过创新特色保险产品,筑起因灾因病致贫返贫“拦水坝”。
国常会两次“点题”,商业健康养老保险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2020年,一系列商业健康险、商业养老险利好政策相继发布,经国务院同意,银保监会等13个部门于年初发布了《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多样化的商业养老年金保险。政策支持下,商业健康险、商业养老险被提升到新的高度,迎来大发展机遇。
4家保险机构被接管,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天安财险、华夏人寿、天安人寿、易安财险4家保险机构存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的经营行为,触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接管条件。2020年7月,银保监会依法对这4家机构实施接管,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另外,2020年2月,银保监会宣布从安邦集团拆分新设的大家保险集团已基本具备正常经营能力,依法结束对安邦集团的接管。
首个三大主粮纯风险损失表发布,推动农险高质量发展         2020年,保险业通过对业务能力、产品供给、大灾风险分散等的改进,持续完善农业生产保护体系,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11月,国内首个《稻谷、小麦、玉米成本保险行业基准纯风险损失率表(2020版)》正式发布。该风险损失率表以行业2007年以来全量农险业务数据为基础,形成了31个省(市)338个地市的三大主粮成本保险纯风险损失率,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农业生产风险状况,填补了行业农险基准纯风险损失率的空白,为保险机构产品开发和精算定价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行业标准。
车险综改正式启动,市场乱象得到明显规范         2020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车险综合改革拉开序幕。随后,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调整交强险责任限额和费率浮动系数的公告》与《示范型商车险精算规定》两项文件,分别针对交强险与商车险进行了细化规定。车险综改落地后,预期的“降价、增保”效果显著,出现了保费价格下降、手续费率下降的“双降”和保险责任限额上升、商车险投保率上升“双升”的局面,市场乱象得到明显规范。
重疾定义等修订,推动人身险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11月5日,施行了13年之久的重疾险疾病定义和7年的重疾发生率表迎来2020修订版。主要变化体现在,将原有25种重疾定义完善扩展为28种重度疾病和3种轻度疾病、甲状腺癌按轻重程度进行分级、首次编制粤港澳大湾区重疾表等。新版重疾定义对规范市场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人身险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项险资政策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为贯彻落实资管新规,银保监会公布《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并配套发布了三个细则,统一保险资管产品监管标准,引导保险机构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2020年10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优化保险机构投资管理能力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持续加强投资管理能力事中事后监管。11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保险资金财务性股权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取消保险资金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限制,一系列政策的发布让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幅提升。
互联网保险监管办法明确,有效防范化解风险         2020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对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基本业务及监督管理作出规范。《办法》厘清了互联网保险业务本质,明确制度适用和衔接政策;规定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要求,强化了持牌经营原则,定义持牌机构自营网络平台,规定持牌机构经营条件,明确非持牌机构禁止行为。《办法》的出台,旨在规范互联网保险业务,有效防范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的水平。
保险代理人新规发布,保险中介规范化发展         为深化保险中介市场改革,2020年11月,银保监会正式发布《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理顺了“先照后证”流程,完善了准入退出管理。《规定》提高了保险代理机构的准入门槛。12月末,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发展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了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应具备的条件,要求保险公司严格甄选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落实相关管理责任。该政策的出台,将改变保险中介市场经营粗放等问题,推动保险中介行业加快转型发展。

 

2020年中国信托业十大新闻

慈善信托助力抗疫、扶贫,信托业践行社会责任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际,中国信托行业迅速成立“中国信托业抗击新型肺炎慈善信托”,61家信托公司募资规模达3090万元。2020年,全国共备案抗疫相关的慈善信托91单,信托财产总规模达1.47亿元。此外,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信托业还继续加大助力脱贫攻坚的力度,全年累计成立扶贫目的慈善信托共计78单,金额1.16亿元。
信托业服务实体经济,落实 “六稳”“六保”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信托业直接投入实体经济(不含房地产业)的信托资产余额达13.14万亿元,占全部信托资产余额62.97%。2020年,信托业按照“六稳”和“六保”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实体经济中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的资金支持力度,切实引导更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在行业整体压缩规模之际,信托仍然力保对实体经济领域的支持。
资金信托新规征求意见,行业加速转型         2020年5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对非标债权业务在信托受托规模的比例、集中度以及集合资金信托投资者人数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对于长期依赖非标债权业务的信托公司来说,《征求意见稿》的出台直接影响了其未来业务发展方向。
树立受托人意识,持续推动信托文化建设         在2020年中国信托业年会上,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黄洪提出,当前信托公司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围绕受托人的中心地位建设良好受托人文化。2020年6月,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了《信托公司信托文化建设指引》,旨在引导信托公司恪守“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托文化。信托公司掀起信托文化建设的热潮。
2家机构被接管1家被管控,信托业经营分化         2020年,多家信托公司经营出现重大变化。5月,安信信托披露重大重组事项。7月,新时代信托和新华信托被接管。临近年末,四川信托也被实施管控。伴随严监管态势持续,部分信托机构因无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而陷入“阵痛阶段”。仅2020年一季度末,信托业资产风险率为3.02%,较2019年末的2.67%提升0.35个百分点。信托业风险进一步暴露,信托业经营出现分化。
融资类业务持续压降,有效消除潜在风险隐患         2020年以来,监管部门加大了对信托业融资类业务的压降力度。6月,中国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信托公司风险资产处置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信托公司压降违法违规严重、投向不合规的融资类信托业务。三季度末,行业融资类业务规模环比二季度下降了近5000亿元。同时,顺应监管要求,投向金融机构的信托资金规模以及投向房地产资金余额也在2020年持续下降。通过压降融资类业务与通道业务,有效消除了因行业盲目扩张带来的潜在风险隐患,促进信托业可持续发展。
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信托知识面向公众普及         2020年,在中国银保监会信托部指导下,中国信托业协会与《中国银行保险报》共同开展了包括“信托知识百问百答”“信托知识进万家”“信托知识竞赛”等一系列信托投资者教育系列活动,旨在培育信托业“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投资理念,促进信托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持续不断的“投教活动”,让信托从业人员、信托投资者、潜在投资者以及社会大众逐步对信托业、信托产品有了正确认识,行业长远发展根基进一步被筑牢。
信托公司频频增资,行业抵御风险能力增强         2020年以来,11家信托公司相继获批增资。此外,另有多家信托公司宣布了增资计划。2020年,信托业增资放缓的趋势得到扭转。随着信托业风险不确定性加大,监管机构对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要求也将进一步细化和提升。资本金充足是信托机构抵御风险、保持长期稳健发展的基础。通过增资,信托公司资本实力逐步增强,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得到整体提高,信托业转型发展获得了重要支持。
服务信托加速创新,信托回归本源业务         2020年,信托业加大了在服务信托领域的创新力度,各类服务信托快速发展。在过去一年,信托公司首次中标职业年金受托人、成功设立首单单层ABS、入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受托管理人名单。此外,在家族信托业务方面,一些信托公司也做着各类不同的创新。通过对服务信托的探索,信托回归本源步伐加速。
探路标品业务,信托加速金融科技应用         2020年以来,集合信托平均收益率快速下滑。伴随着国内融资成本下行的预期以及优质的底层资产稀缺的现状,业内多家信托正重新找准自身定位,转型标品业务,迅速搭建标品投资制度体系及人才队伍。其中,部分公司还大力开发设计出符合客户资产配置需求的证券投资信托产品,相关标品业务正逐步成为信托的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