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鹤:金融系统要进一步主动担当作为

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10月20日在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作书面致辞。【详细】

关于金融街论坛年会

金融街论坛创立于2012年,在国内外金融界享有较高声誉,被誉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之一。自2020年起,金融街论坛年会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论坛。

  2021年10月20日至22日,以“经济韧性与金融作为”为主题的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

监管

刘鹤:金融系统要进一步主动担当作为         金融系统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做好货币政策调节,加大对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等的融资支持。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支持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保障能源安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郭树清:坚持人民至上 服务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包括服务城市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显著成就。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现阶段金融业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
肖远企:发展绿色金融必须以可持续为前提         金融业不应简单地将其排除在服务范围之外,而应开发针对性的产品满足低碳转型过程中更新技术、设备、人才等要素的资金需求,助力实现有序转型。
肖远企:发展普惠金融需久久为功         普惠金融服务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供需主要矛盾在不同阶段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服务供给上需要及时调整,这些都需要慢功,需要久久为功。对于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除了政府提供税收政策激励,金融业也要苦练内功,提高养老金管理能力,增强产品吸引力,引导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第三支柱进行长期养老储备。
范一飞:强化金融机构创新主体地位         当前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已成为引领社会变革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平台经济领域资本无序扩张、垄断经营、数据滥用等问题凸显。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顺应发展趋势、找准发力方向、明确阶段目标,牢牢把握数字、智慧、绿色、公平等发展要求,加快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工作。
卢彦: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着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北京市副市长卢彦表示,金融从业人员需深入到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所在的区域中去,做好相关工作。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有小微企业、新就业群体,其中也包括广大农民。需要金融家、银行家能够深入到服务对象所在的区域和环境中去,把普惠金融做实做透,做得切合需求。
刘福寿:持续加大涉农金融支持保障力度         要进一步优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支持“三农”发挥好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积极助力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于学军:未来监管人才要懂监管懂科技         中国银保监会副部长级干部于学军表示,面对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以及数字化的转型发展,监管部门有意识地培养相应的金融监管专门人才,履行使命,担当作为,为金融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李翰阳:今年银保监会已发布监管制度50余项         中国银保监会法规部副主任李翰阳表示,今年以来银保监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着力推进制度建设,充分发挥监管政策与引领作用,指导和督促银行业保险业全力以赴,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银保监会已发布监管制度50余项。

银行

纪志宏:发展普惠金融是长期系统性工程         面对新阶段、新格局下的新要求,需进一步发挥普惠金融科技属性、社会属性,夯实金融基础设施,推动普惠金融实现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的发展。普惠金融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高质量纵深推进。
黄益平:在市场化基础上提供可持续金融服务         如果要大规模推进普惠金融,必须要在市场化基础上提供商业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因此,能否长期坚持合理的市场化风险定价就变得非常重要。总而言之,只有基于市场化基础来降低融资成本,才能使普惠金融事业更加可持续、更加稳健。
何平:“三次分配”是破解“金融排斥”的良药         是什么带来了“金融排斥”?何平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资本分配的不均匀。宏观领域另一个重要的矛盾——资本和劳动的不对等回报也会造成“金融排斥”加剧。只有通过“三次分配”,包括税收等手段来保障公共资本的可持续性。这是未来解决普惠金融或克服“金融排斥”的最根本思路和方向。
廖林: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命题的发力点都在制造业。金融机构应加快创新,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制造业金融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努力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刘金:防止运动式“减碳”和信贷“一刀切”         构建低碳的产业和能源结构,必须妥善处理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这是绿色金融发展无法避免的议题。中国作为能源消费第一大国和碳排放第一大国,在处理绿色发展与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关系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确保稳妥有序推进低碳转型。
刘珺:绿色金融面临“七重七轻”         交通银行行长刘珺在演讲中指出,与发达经济体绿色金融发展起步较早、产品丰富度较高、体系较为完备相比,中国的绿色金融主要存在“重融资、轻投资”等七个方面问题,应加快标准、市场、产品、参与者、数字化等五个方面的要素完善。
吕家进:绿色转型推动金融业迈上“第二增长曲线”         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认为,金融机构应胸怀“国之大者”,认清大势所趋,以资金融通、价格发现、风险管理的独特功能,积极担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中的职责使命。

保险

于泽:保险推进普惠金融拥有“比较优势”         在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中,保险拥有比较优势。保险独有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救助机制,能够将少数群体的风险分摊到广泛人群,显著降低个体的经济成本,具有普适性的特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契合需要的普惠型保障产品。
袁长清:应对老龄化,金融业有“三为”         围绕“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金融服务”议题,中国人寿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袁长清表示,金融业应有作为、能有所为、大有可为。
夯实增量规模 拓展养老财富储备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需求,各国积极拓展养老财富储备,在多支柱养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做出了多样化的尝试。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各界专家学者共话养老财富储备,引发业界更深入思考。
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亟须顶层设计         10月21日,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围绕“应对人口老龄化、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议题,与会嘉宾进行了研讨。计
聂明隽:逐步增强企业年金的吸引力和强制性         发展第三支柱主要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建立有税收等政策支持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提供个人积累养老金的制度选择。个人养老金拟采取个人账户制,年度缴费额度的上限一开始可能会与个税递减试点的政策相衔接,今后随着经济发展、工作水平的提高来逐步调整,提高缴费的上限。
郑秉文:第二、三支柱可丰富长期资本来源         建立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优化退休收入结构,“三条腿”板凳更稳定;二是可提高退休收入水平,提高养老金替代率;三是可改善家庭财富净值。
利明光:增强“产品+服务”模式的深度和广度         保险公司要进一步在养老保险产品的领取条件、领取方式、收益模式、安全性和流动性安排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增强“产品+服务”模式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养老需求,着力提升适应养老金投资要求的长期投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