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需把握经济发展新趋势

10月21日,在2020年金融街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经济正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创新对发展的驱动作用加强,更加重视围绕最终需求发展新产业,更加重视绿色发展。【详细】

简介

金融街论坛创立于2012年,已成功举办八届,在国内外金融界享有较高声誉,被誉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历届论坛年会邀请“一行两会”、国际组织、国外金融监管部门、国内外头部金融机构负责人,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热点、重点议题,广泛开展交流与研讨,形成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成果,在国内外经济金融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目前,金融街论坛在年会基础上,全年长期持续举办分论坛和沙龙活动,形成了“一主+N分+多沙龙”的框架体系。 
    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充分发挥金融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以“全球变局下的金融合作与变革”为主题,于10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金融街举办。

监管

郭树清: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重塑金融发展新优势         金融机构要发挥专业优势,做好财富管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人民群众财富的长期保值增值。要防止风险外溢,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增进社会福利。在防灾救灾、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也要主动作为,发挥表率作用。
易纲:货币政策需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         货币政策应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提高金融机构长期支持实体经济的积极性,为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提供持续支持。金融政策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完善政策框架,与财政、产业、就业、科技等政策密切配合,促进经济绿色复苏和发展。
梁涛:把风险估计得更全面 把措施准备得更充分         要坚定不移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全面加强金融系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推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抓住金融稳定的主要矛盾,防止影子银行反弹回潮,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和化解风险,防范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加大金融反腐力度,严厉打击风险背后的利益勾连和关系纽带。
潘功胜: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近期将发布         在总体制度框架下,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制定了《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明确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方法、评估范围、评估流程,从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和复杂性四个维度确立了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正在制定《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
刘福寿:金融立法要进一步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金融立法中要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行为成本,充分发挥处罚执法的威慑力。例如,坚持“任何人不得从违法行为中获利”的原则,罚没并举,加大没收违法所得的力度;完善量罚规则,修订目前固定数值的处罚方式,适当提高处罚金额下限和浮动幅度;强化人员问责,完善人员问责方式,设定对从业人员个人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适当延长处罚时效,将金融违法行为的处罚时效从二年延长至五年,防止部分违法行为由于时效原因逃避打击。
郑慕智:将尽快在大湾区建立售后服务中心         过去的一年间,香港已经售出超过了50万张保单,有的虚拟保险公司的新增保单数目同比提高了近5倍。香港保监局也看准了这个趋势,积极利用保险科技“监管沙盒”,批准先导计划。而透过快速通道获得授权的4家虚拟保险公司,各自成功地开拓经营模式,这也展示了香港保险行业灵活多变、转危为机的能力。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保险业占了不少的篇幅,香港保监局正努力争取尽快落实在大湾区建立售后服务中心,以及开发创新跨境保险产品,相信短期内会有突破。
王兆星:把打造金融体系核心竞争力放在更重要位置         展望“十四五”,我们应该把打造金融体系的核心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种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在金融机构自身的公司治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金融创新能力,以及利用新的金融科技来增强自身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最后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抵抗内外部风险的能力。与此同时,从宏观政策方面来讲,也要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的管理体系、货币政策体系,使其更具有逆周期调节和防止经济产生巨大波动的能力,才能真正体现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银行

王江:支持实体经济是商业银行本质属性         支持实体经济是商业银行的本质属性,只有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才能化解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因此,商业银行要坚决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严格落实监管要求,以“六保”促“六稳”,全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欧阳卫民:要辩证看待当前金融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经济持续向好、复苏。但目前国际形势仍然比较严峻,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发展,增加了许多新的风险和挑战。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但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仍然较多,部分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状态还没有彻底改善,潜在的风险还很大,对目前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挑战。
钱文挥:下功夫促粮食领域大产业链提效提质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我们的底线,必须要通过国内大循环来予以保障。整个粮食生产也是个大产业链,从前端的种子、化肥、种植、收购到储备、流通、消费,从地头一直到餐桌,这个产业链非常长,如果产业链上下端不贯通或者有堵塞,可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链大循环的畅通和效率。所以,下一步在粮食领域大产业链的提效提质方面,还要下更大的功夫。
高迎欣:提升银行文化“暖实力”         经过近年来的经验教训,全世界金融业正在致力于以把ESG(环境、企业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作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全球监管机构也已经开始把ESG作为监管的目标。近年来,行业谈得比较多的除了企业竞争力、硬实力、软实力,还有一个新词叫“暖实力”,即企业拥有被社会广泛认同的价值观与使命感,承担起社会责任,让客户喜欢,感到荣幸。从这个角度来讲,银行还需要在理念和文化上继续提升。
Markus Ronner:建立全球一致的金融政策和监管体系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球一致的金融政策、监管政策体系,需要像G20金融稳定委员会这样的多边平台来帮助我们共同应对金融风险、实现目标。在这其中,中国发挥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强有力的治理政策以及经济韧性都推动了银行业发展,能更好地应对当下的经济风险。

保险

王廷科:数字化有利于扩大风险的可保性         应对疫情挑战,保险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新的趋势。比如,消费需求的线上化和多元化,产品服务的综合化和一体化,发展模式也趋向数字化和智能化。面对这些变化和趋势,我们应当深入思考,加快应对,全面提升供给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服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中展现新作为,体现新担当。
李可东:当前保险业需关注四类风险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变,但是从近中期来看,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确实在增加,困难也会更多。这种形势下,企业支出和居民消费习惯、消费结构有可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影响对保险的需求。同时,保险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一些保险机构尤其是中小保险机构有可能出现业务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的问题,很容易造成经营出现困难,产生风险。
蔡希良:疫情下出口信用保险助力外贸稳住基本盘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信保采取了积极的承保政策,提高风险的容忍度,放宽承保条件,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服务。同时,中国信保服务14万家外贸企业,其中很多都是小微企业;今年中国信保对小微企业降费34.7%,助力外贸企业抓订单、保市场、稳客户,实现了稳住外贸基本盘的作用。
Edwin Northover:预计保险并购交易将在2021年持续活跃         尽管发生了疫情和随之出现市场波动,全球保险业的并购活动依然保持强劲。随着经济进入稳定状态,预计保险并购交易将在2021年持续活跃,但也必须看到疫情给保险业谈判签署合约和交割带来新的挑战。因此,需要新的交易结构策略和条款来应对这些挑战。
欧尚文:未来12个月科技类资产仍有机会         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进入新的调整周期,这无疑对资产配置带来影响。在市场环境上,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众多国家进入低利率时代,并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基于此,应加大成长型资产部分配置比例。具体到资产端,科技类资产备受青睐。未来12个月里,科技类资产仍有机会,但是国债收益率目前仍在下降。
魏丽:保险业正在找准自己的定位         保险业今年做得很好的一件事是推动“惠民保”的发展。很多年来一直在提的一个观点,保险是最有可能成为政府转型的得力助手和有力抓手,但是我们的保险业行动略慢。而今年“惠民保”的普及,让我看到了保险业的改变,保险业立足国情,开始走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保险业正在找准自己的定位。在这个过程当中,保险业在主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