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圆桌对话

创新养老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各显神通”

发布时间:2021-06-08 09:29:13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实习记者 于文哲

6月4日,在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43期热点对话暨养老金发展指数(2020)报告发布会上,来自银行、基金、保险、信托行业的嘉宾展开圆桌讨论,共话金融机构如何发挥各自优势,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养老金融产品。


圆桌对话现场。

大力发展养老金融

人社部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5.8万亿元,全国社保基金账内储备基金2.4万亿元,企业年金2.25万亿元,第三支柱属于刚起步阶段,占比非常小,三支柱养老金余额共计11.75万亿元,占GDP11.6%,和去年8%相比有大幅增长。然而,这个数字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2018年,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养老资产占GDP 比重50%,按家庭平均计算是126%,最高达到199%。

不仅规模如此,从产品方面,正如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陈有棠所说,目前中国的养老金融尚处起步阶段,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可选择品种不是很多,从近几年发行的养老金产品来看,养老目标基金发展规模相对较快,个人税源却只有4.26亿元,规模非常小。“未来要大力发展具有养老功能的金融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陈有棠说。

供需两端协同解决

“目前国内养老的痛点和难点是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这意味着必须从需求和供给两侧发力解决养老问题。”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曹伟说道。

曹伟认为,从需求端来说,有了钱不见得能够解决养老问题,所以金融机构既要帮老百姓打理钱,提高老百姓的投资收益,又要为老百姓提供物美价廉的养老服务。

从供给端来说,建设银行要集全集团之力打造一个养老的产业链,让养老机构能够获得比较优质的金融服务,提升其服务品质,降低其运营成本。

曹伟表示,建设银行将通过一个综合化的、一站式养老服务平台,把C端跟B端连接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的养老痛点与难点。

运用信托机制

养老信托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议话题,有政协委员提出:信托机制要很好地用到养老体系建设中。

如何做?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范华从势、道、术三方面给出答案。

首先是借银发经济之势启航养老信托。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问题愈发重要,金融行业都要参与到养老产业里面。信托行业一般从三个方面参与养老生态,一是养老理财信托,体现在产品配置;二是养老服务信托,在日本的养老金融生态圈里,服务信托不仅可以解决养老金问题,还可以通过代理支付护工费等,解决老人的健康问题、尊严问题;三是养老产业信托,包括护理、医疗、养老社区等。

其次是用信托制度护航养老信托。要将信托制度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包括信托权利与利益分离、信托财产独立性、信托目的自行性、信托的连续性。举例来说,信托目的自行性意为可以用于不同的目的,家族信托既可以用于子女教育,又可以用于养老。日本的银行将自身产品与信托相融合,推出了养老信托产品,包括信托支持计划等,用于特殊目的的支付。

最后在“术”的层面,优化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综合服务、数字化等四种能力,助航养老信托。

看好养老目标基金

嘉实基金大养老管委会副主席姚凤岐表示,历史收益率证明了养老目标基金的价值,在权益市场投资中,作为长期资金,养老目标基金具有规避短期波动的配置价值。随着顶层制度设计的落地,他非常看好养老目标基金在个人选择权以及资产配置能力上的优势,未来一定会成为第三支柱落地的重要载体。“同时我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类型的养老目标基金落地,适应更细分人群的需求,更好服务于第三支柱。”姚凤岐说。

姚凤岐表示,在权益市场,只要是长期资金的属性,配置价值非常明显。因此,未来顶层制度设计和养老金资产配置上,应该重点关注权益市场。从宏观政策角度,中央政府高度关注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也为养老金更多投资这一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和宏观政策基础。

就姚凤岐观察,目前符合老年人金融消费需求的产品相对来说不鲜明,或者说,针对老年群体金融消费需求的产品不足,这是当前养老金融市场最大的缺陷。对此,嘉实基金通过大数据,对老年人的服务特征,包括服务偏好、渠道偏好、产品偏好,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和了解,形成对老年消费群体的画像、渠道和产品的画像,最后形成从老年人客户到产品、到渠道体系的紧密结合,使老年人能够在自己渠道里面选到适合的产品。“我们要不断完善金融科技手段,丰富数据库,未来一定会呈现符合老年人年龄段、风险偏好、交易便捷的工具。”


圆桌对话

创新养老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各显神通”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6-08

□实习记者 于文哲

6月4日,在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43期热点对话暨养老金发展指数(2020)报告发布会上,来自银行、基金、保险、信托行业的嘉宾展开圆桌讨论,共话金融机构如何发挥各自优势,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养老金融产品。


圆桌对话现场。

大力发展养老金融

人社部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5.8万亿元,全国社保基金账内储备基金2.4万亿元,企业年金2.25万亿元,第三支柱属于刚起步阶段,占比非常小,三支柱养老金余额共计11.75万亿元,占GDP11.6%,和去年8%相比有大幅增长。然而,这个数字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2018年,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养老资产占GDP 比重50%,按家庭平均计算是126%,最高达到199%。

不仅规模如此,从产品方面,正如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陈有棠所说,目前中国的养老金融尚处起步阶段,个人养老金融产品可选择品种不是很多,从近几年发行的养老金产品来看,养老目标基金发展规模相对较快,个人税源却只有4.26亿元,规模非常小。“未来要大力发展具有养老功能的金融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陈有棠说。

供需两端协同解决

“目前国内养老的痛点和难点是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这意味着必须从需求和供给两侧发力解决养老问题。”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曹伟说道。

曹伟认为,从需求端来说,有了钱不见得能够解决养老问题,所以金融机构既要帮老百姓打理钱,提高老百姓的投资收益,又要为老百姓提供物美价廉的养老服务。

从供给端来说,建设银行要集全集团之力打造一个养老的产业链,让养老机构能够获得比较优质的金融服务,提升其服务品质,降低其运营成本。

曹伟表示,建设银行将通过一个综合化的、一站式养老服务平台,把C端跟B端连接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的养老痛点与难点。

运用信托机制

养老信托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议话题,有政协委员提出:信托机制要很好地用到养老体系建设中。

如何做?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范华从势、道、术三方面给出答案。

首先是借银发经济之势启航养老信托。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问题愈发重要,金融行业都要参与到养老产业里面。信托行业一般从三个方面参与养老生态,一是养老理财信托,体现在产品配置;二是养老服务信托,在日本的养老金融生态圈里,服务信托不仅可以解决养老金问题,还可以通过代理支付护工费等,解决老人的健康问题、尊严问题;三是养老产业信托,包括护理、医疗、养老社区等。

其次是用信托制度护航养老信托。要将信托制度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包括信托权利与利益分离、信托财产独立性、信托目的自行性、信托的连续性。举例来说,信托目的自行性意为可以用于不同的目的,家族信托既可以用于子女教育,又可以用于养老。日本的银行将自身产品与信托相融合,推出了养老信托产品,包括信托支持计划等,用于特殊目的的支付。

最后在“术”的层面,优化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综合服务、数字化等四种能力,助航养老信托。

看好养老目标基金

嘉实基金大养老管委会副主席姚凤岐表示,历史收益率证明了养老目标基金的价值,在权益市场投资中,作为长期资金,养老目标基金具有规避短期波动的配置价值。随着顶层制度设计的落地,他非常看好养老目标基金在个人选择权以及资产配置能力上的优势,未来一定会成为第三支柱落地的重要载体。“同时我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类型的养老目标基金落地,适应更细分人群的需求,更好服务于第三支柱。”姚凤岐说。

姚凤岐表示,在权益市场,只要是长期资金的属性,配置价值非常明显。因此,未来顶层制度设计和养老金资产配置上,应该重点关注权益市场。从宏观政策角度,中央政府高度关注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也为养老金更多投资这一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和宏观政策基础。

就姚凤岐观察,目前符合老年人金融消费需求的产品相对来说不鲜明,或者说,针对老年群体金融消费需求的产品不足,这是当前养老金融市场最大的缺陷。对此,嘉实基金通过大数据,对老年人的服务特征,包括服务偏好、渠道偏好、产品偏好,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和了解,形成对老年消费群体的画像、渠道和产品的画像,最后形成从老年人客户到产品、到渠道体系的紧密结合,使老年人能够在自己渠道里面选到适合的产品。“我们要不断完善金融科技手段,丰富数据库,未来一定会呈现符合老年人年龄段、风险偏好、交易便捷的工具。”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