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传承红色力量

以民法典实施为契机 进一步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

发布时间:2021-05-12 09:10:06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刘福寿

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影响深远。实施好民法典,有利于保护金融市场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严格依法行政

金融监管部门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依法行政,正确处理公权与私权之间的关系,坚持程序正当,高效便民,完善规则。

一是要坚持依法监管。金融监管部门在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时,要遵循法律设定的权力界限和边界。没有法律法规明确依据,不得违法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应当坚持权责一致,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必赔偿”。

二是要遵循程序正当和高效便民原则。金融监管部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监管行为,应当严格按照法定步骤、方式、方法、程序、时限等规则进行,保障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监管行为应当高效便民,严格遵守法定时限,还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优质服务。

三是要及时修改和完善监管法规。要尽快清理与民法典不相符的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快民法典关联、配套监管制度建设。研究制定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绿色信贷以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等方面的监管制度;指导金融机构有序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非常规金融风险。

把诚实信用作为基本准则

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发挥引领作用,培育诚实守信的金融行业文化和社会环境。

一是监管部门要弘扬诚实信用精神。金融监管部门要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依法监管的基本原则。及时公布监管规则、监管政策和重大监管行动,不得随意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

二是要引导金融机构诚信合法经营。金融机构只有合法稳健运行,审慎诚信经营,才能维护公众对金融业的信心。金融机构要恪守职业道德,提供“货真价实”的金融服务,充分提示金融风险,切实履行合同义务,防范虚假宣传。金融监管部门要通过正向激励和违规处罚等手段,督促引导金融机构恪守诚实守信义务和法治精神。

三是要坚决维护诚实信用的社会环境。金融监管部门要持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落实失信惩戒制度,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增加“失信毁诺”违法成本。强化股东监管、整治股权与关联交易乱象;对于不如实披露信息的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大惩戒力度。

遵循平等保护原则的精神

金融监管部门在平等保护金融市场主体合法权利的基础上,也要强化对金融消费者等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保护。

一是要将保护金融消费者作为基本监管目标。金融监管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回应金融消费者关切,严厉打击损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各种违法行为,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二是要公平对待金融市场主体。监管部门要公平对待金融机构与客户,既要防止金融机构利用合同“霸王条款”损害客户合法权益;也要防止客户不合理地增加金融机构义务,损害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三是要指导金融机构服务弱势群体。金融监管部门有责任推动开展大规模的金融消费者教育,并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要求金融机构尊重客户人格尊严,增强便民意识。引导金融机构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推动政策性保险“增量扩面”,加强弱势群体权益侵害的预防和救济。

维护市场秩序和交易安全

维护金融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和金融安全,是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

一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要完善风险全覆盖的监管框架,增强监管的穿透性、统一性和权威性。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防止监管套利。要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持金融创新必须在维护公平的基础上开展,不能妨碍和限制公平竞争。

二是要维护金融交易安全。金融监管部门要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吸储、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保护社会公众的资产和财产安全。对于以“伪创新”的面目出现的各种非法金融机构、非法金融活动和违规金融业务,本着“零容忍”的态度予以取缔和打击。

三是尊重交易习惯,减少交易成本。对于有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系统性风险、防止金融风险外溢的金融市场交易基本制度,金融监管部门要从监管规则和金融立法角度予以确认。及时跟进民法典关于允许抵押物流转,完善流押流质、扩大担保财产范围的规定,修订监管规则,推动金融机构提高识别、监测、计量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金融监管部门要自觉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运用民法典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指导金融机构改进和优化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作者系银保监会首席律师)


传承红色力量

以民法典实施为契机 进一步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5-12

□刘福寿

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金融市场和金融行业影响深远。实施好民法典,有利于保护金融市场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严格依法行政

金融监管部门要牢固树立法治观念,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依法行政,正确处理公权与私权之间的关系,坚持程序正当,高效便民,完善规则。

一是要坚持依法监管。金融监管部门在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时,要遵循法律设定的权力界限和边界。没有法律法规明确依据,不得违法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应当坚持权责一致,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必赔偿”。

二是要遵循程序正当和高效便民原则。金融监管部门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监管行为,应当严格按照法定步骤、方式、方法、程序、时限等规则进行,保障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监管行为应当高效便民,严格遵守法定时限,还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优质服务。

三是要及时修改和完善监管法规。要尽快清理与民法典不相符的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快民法典关联、配套监管制度建设。研究制定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绿色信贷以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等方面的监管制度;指导金融机构有序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非常规金融风险。

把诚实信用作为基本准则

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发挥引领作用,培育诚实守信的金融行业文化和社会环境。

一是监管部门要弘扬诚实信用精神。金融监管部门要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依法监管的基本原则。及时公布监管规则、监管政策和重大监管行动,不得随意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

二是要引导金融机构诚信合法经营。金融机构只有合法稳健运行,审慎诚信经营,才能维护公众对金融业的信心。金融机构要恪守职业道德,提供“货真价实”的金融服务,充分提示金融风险,切实履行合同义务,防范虚假宣传。金融监管部门要通过正向激励和违规处罚等手段,督促引导金融机构恪守诚实守信义务和法治精神。

三是要坚决维护诚实信用的社会环境。金融监管部门要持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落实失信惩戒制度,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增加“失信毁诺”违法成本。强化股东监管、整治股权与关联交易乱象;对于不如实披露信息的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大惩戒力度。

遵循平等保护原则的精神

金融监管部门在平等保护金融市场主体合法权利的基础上,也要强化对金融消费者等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保护。

一是要将保护金融消费者作为基本监管目标。金融监管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回应金融消费者关切,严厉打击损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各种违法行为,健全和完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二是要公平对待金融市场主体。监管部门要公平对待金融机构与客户,既要防止金融机构利用合同“霸王条款”损害客户合法权益;也要防止客户不合理地增加金融机构义务,损害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三是要指导金融机构服务弱势群体。金融监管部门有责任推动开展大规模的金融消费者教育,并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要求金融机构尊重客户人格尊严,增强便民意识。引导金融机构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推动政策性保险“增量扩面”,加强弱势群体权益侵害的预防和救济。

维护市场秩序和交易安全

维护金融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和金融安全,是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责。

一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要完善风险全覆盖的监管框架,增强监管的穿透性、统一性和权威性。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防止监管套利。要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持金融创新必须在维护公平的基础上开展,不能妨碍和限制公平竞争。

二是要维护金融交易安全。金融监管部门要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吸储、金融诈骗等违法行为,保护社会公众的资产和财产安全。对于以“伪创新”的面目出现的各种非法金融机构、非法金融活动和违规金融业务,本着“零容忍”的态度予以取缔和打击。

三是尊重交易习惯,减少交易成本。对于有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系统性风险、防止金融风险外溢的金融市场交易基本制度,金融监管部门要从监管规则和金融立法角度予以确认。及时跟进民法典关于允许抵押物流转,完善流押流质、扩大担保财产范围的规定,修订监管规则,推动金融机构提高识别、监测、计量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金融监管部门要自觉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运用民法典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指导金融机构改进和优化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作者系银保监会首席律师)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