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数字化下半场:险企如何进化成“新物种”?

发布时间:2021-04-06 09:23:30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赵辉

“我们发现,数字化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正快速渗透各个行业中。所有的公司都将变成大数据公司、互联网公司。整个产业的模式、业务流程都会产生巨变,你如果不变,有人会变,你就成为一个落后的物种,就会被时代淘汰。”

在“洞见·趋势——2021中国保险家系列考察活动之走进华为暨第40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中,华为战略部总裁张文林在和保险家交流中指出。

“听后很有危机感,作为保险这么一个传统行业,如果不能尽快破解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就会丧失历史的机遇。”北京人寿董事长郭光磊说。

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胡维琦则是从跨界竞争的角度,道出了转型的紧迫性。她指出,“险企现在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同行,还有带互联网属性的科技公司或金融公司。它们是原生的,以数字和数据驱动的公司。要更好地面对这些竞争,险企要利用这几年宝贵时间,加大数字化建设步伐。”

知易行难!“保险企业和华为就像是在两个世界。”有的保险家感慨地说。“很多险企连基础的数据治理、数据质量、科技人才都无法保证,如何拥抱数字化?”

即便是如此,在今天,拥抱数字化,进化成“新物种”却是一个必答题,否则险企将被数字化大潮所颠覆。

那么如何进化、如何转型、如何拥抱数字化?在第40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活动上,在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杜增良主持下,保险家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中国保险热点对话”现场。

预见终局,以终为始

“数字化转型,我们大体上要把握企业从现在不太满意的型,要转成什么样的型。这个终局虽然不可能非常准确,但是至少要有一个‘稻草人’,要知道你转型之后要达到什么目标。”华泰保险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华泰人寿董事长李存强说。

那么转型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朱进元认为:“转型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降本增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要解决险企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管理不专业、服务不完整、不闭环等问题。”

“数字化转型不是为了所谓的短期业绩数据变好,而是要考虑到险企的长期发展。我们不能盲目转型,而是看哪些业务要变革。”横琴人寿董事长兰亚东相信这一点。“过去依靠信息不对称获得的高利润业务在数字时代就没有生命力了。只有在数字经济商业逻辑下,用数字化手段获取的业务,才是真正的转型业务,才是下一个周期有生命力的业务。”他说。

兰亚东描绘了险企数字化的未来图景:“过去我们习惯于将数据和业务分开,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业务就是数据,数据就是业务。凡不能产生有效数据的业务都不是有价值的长期业务。对于保险公司,要么有数据生产能力,要么有数据运用能力,否则未来很难存活。”

客户为中心是指南针

转型的目的有很多,例如降本增效、提升险企的竞争力,更好地提升客户体验等等。那么在所有的方向之中,是否有一个最核心,最持久,最代表未来的方向?华为领导者任正非曾指出 “华为没有哲学,我本人也不学哲学,我认为华为所有的哲学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

数字化转型的指南针也是以客户为中心。如中国人寿财险党委委员、副总裁白平所说,“数字化不但要赋能整个企业,更要进一步地以客户为中心去创造价值。”

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泰康在线CEO刘大为谈到了泰康在线在疫情中加速推进数字化的例子。他说“我们的转型动力就是客户。从去年开始,我们基于线上的业务迅速增长,这背后是客户需求明显的变化。大家的需求已经从被动到主动、从线下到线上迁移,而且大量00后客户需求起来了。这倒逼我们提升科技水平,进而提升线上海量订单处理和服务能力。而且,我们发现,疫情中大家对于健康咨询等服务的需求井喷,为此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上线了视频问诊。”他认为,“面对客户对服务的渴望,保险应该超越金融补偿工具,应该利用自己支付的优势,起到资源的聚集和服务资源分配的作用。而这背后是科技。”

把握现在,布局未来

“转型是找死,不转型是等死。”有的险企领导者在数字化转型之中感慨道。这揭示了数字化转型中的两个误区:要么过于激进,不顾当前业绩压力,进行过多资金与资源投入,从而让险企陷入困境;要么只顾现在,缺少数字化转型的投入与决心,从而逐渐让自己被数字经济所淘汰。

那么如何避免这样的误区?“转型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在转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既要做好当下的考虑和谋划,也要兼顾未来的发展;既要做好改良和改造,更要做好变革、颠覆的准备。”朱进元说。

兰亚东对此也深有同感。“过去成熟的商业模式,你不仅要做,还要做得更好,而且还要做面向未来的事。比如我们作为一家中小险企,要生存,就要比大公司更高效。除此外我们还在建设数字横琴,构建自己数据中台,打造新一代的核心系统,为数字化进入深水区做准备。”他说。

对于李存强而言,实现当前与未来平衡的一个关键是“知悉时局”。“转型的时候,想要的事情很多,但是资源有限、人才有限,也不可能什么都做,就要把握好轻重缓急,由点到线到面,一个一个来解决。”

这种平衡对于不同的公司也有不同的内涵。作为一家新创险企掌门人,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董事长李静告诉大家,“从公司成立起,我就一直思考:众惠要建立怎样的能力,才能支撑起做普惠保险的初心。我们的主营业务是健康险,市场空间很大,但高度同质化竞争,我们只能同步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要生存,就必须节约资本、严控风险、高效运作、快速反应,始终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为此,众惠只通过互联网拓展业务;为发展,众惠一直在坚持‘小而美,专而精’之路,聚焦在特定领域、特定人群的特定保障需求,寻求在细分领域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风险管理是保险的核心能力,在细分领域,我们的价值不仅是风险分散,更要具备风险识别、定价与风险控制的能力。这些都是在行业生态中基于数字化基础之上的专业能力。数字化不仅仅是方向,还是我们的能力支撑。”

坚守风险管理

与保障这一核心能力

在考察中,华为依托覆盖从硬件到操作系统、到云、到应用,再到网络的面向各个行业的数字化基础服务能力令人震撼。太平财险党委书记、总裁刘世宏感慨到,“考察后,开阔了视野,我感到今天我们进入到了无边界竞争时代,科技催化下,产业之间紧密连接,交叉融合。”

这促使刘世宏深入思考险企的核心能力。他认为,“在这个无边界竞争时代,一个行业、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否则就没有未来。保险业的核心能力就是风险管理,要建立这方面的能力,就必须坚持价值成长。这来自于专业化的经营,来自于战略定力。”

太平人寿党委书记、总经理程永红对此很有信心。“未来,保险业不管如何变,风险管理的特性不会变。保险企业要拥抱变化,唯有变化是永恒的。只要变化存在,保险业就会升级发展。关键是,险企能否成为变化的受益者?这取决于大家自己的努力。”她说。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度应用,动态掌控保险标的数据,进行及时、到位的风险管理服务已经成为险企努力的方向。李静提到,“我们发力垂直市场,走专业化之路,就是不仅通过保险来分散风险,还要进入风险管理领域,帮助客户降低风险,提升生活质量,进而降低赔付,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双赢发展局面。”

朱进元说:“不管科技怎么样发展,风险一定存在,保险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管理风险,只要风险存在,保险一定存在。科技颠覆的是传统的保险业态和经营模式,新生的一定是新型保险业。数字化时代,我们将完成从风险转移到风险管理、化解的转变。所以我们应该从更开阔的眼光迎接数字化时代,让保险业真正成为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

风物长宜放眼量。数字化时代,险企、行业要有更高远目标。尤其今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更为保险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指出的,“目前保险业主要是做国内蛋糕,距离将来要真正做国外蛋糕、为全球风险标的提供服务,还有很长的路。我们要学习华为,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勇立潮头。”

慕尼黑再保险集团大中华区CEO常青也表示,慕再希望通过努力帮助中国保险业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国际地位,支持更多的中国保险企业走出去。“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他说。


数字化下半场:险企如何进化成“新物种”?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4-06

□本报记者 赵辉

“我们发现,数字化已经进入了下半场,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正快速渗透各个行业中。所有的公司都将变成大数据公司、互联网公司。整个产业的模式、业务流程都会产生巨变,你如果不变,有人会变,你就成为一个落后的物种,就会被时代淘汰。”

在“洞见·趋势——2021中国保险家系列考察活动之走进华为暨第40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中,华为战略部总裁张文林在和保险家交流中指出。

“听后很有危机感,作为保险这么一个传统行业,如果不能尽快破解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就会丧失历史的机遇。”北京人寿董事长郭光磊说。

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胡维琦则是从跨界竞争的角度,道出了转型的紧迫性。她指出,“险企现在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同行,还有带互联网属性的科技公司或金融公司。它们是原生的,以数字和数据驱动的公司。要更好地面对这些竞争,险企要利用这几年宝贵时间,加大数字化建设步伐。”

知易行难!“保险企业和华为就像是在两个世界。”有的保险家感慨地说。“很多险企连基础的数据治理、数据质量、科技人才都无法保证,如何拥抱数字化?”

即便是如此,在今天,拥抱数字化,进化成“新物种”却是一个必答题,否则险企将被数字化大潮所颠覆。

那么如何进化、如何转型、如何拥抱数字化?在第40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活动上,在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杜增良主持下,保险家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中国保险热点对话”现场。

预见终局,以终为始

“数字化转型,我们大体上要把握企业从现在不太满意的型,要转成什么样的型。这个终局虽然不可能非常准确,但是至少要有一个‘稻草人’,要知道你转型之后要达到什么目标。”华泰保险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华泰人寿董事长李存强说。

那么转型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朱进元认为:“转型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降本增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要解决险企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管理不专业、服务不完整、不闭环等问题。”

“数字化转型不是为了所谓的短期业绩数据变好,而是要考虑到险企的长期发展。我们不能盲目转型,而是看哪些业务要变革。”横琴人寿董事长兰亚东相信这一点。“过去依靠信息不对称获得的高利润业务在数字时代就没有生命力了。只有在数字经济商业逻辑下,用数字化手段获取的业务,才是真正的转型业务,才是下一个周期有生命力的业务。”他说。

兰亚东描绘了险企数字化的未来图景:“过去我们习惯于将数据和业务分开,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业务就是数据,数据就是业务。凡不能产生有效数据的业务都不是有价值的长期业务。对于保险公司,要么有数据生产能力,要么有数据运用能力,否则未来很难存活。”

客户为中心是指南针

转型的目的有很多,例如降本增效、提升险企的竞争力,更好地提升客户体验等等。那么在所有的方向之中,是否有一个最核心,最持久,最代表未来的方向?华为领导者任正非曾指出 “华为没有哲学,我本人也不学哲学,我认为华为所有的哲学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

数字化转型的指南针也是以客户为中心。如中国人寿财险党委委员、副总裁白平所说,“数字化不但要赋能整个企业,更要进一步地以客户为中心去创造价值。”

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泰康在线CEO刘大为谈到了泰康在线在疫情中加速推进数字化的例子。他说“我们的转型动力就是客户。从去年开始,我们基于线上的业务迅速增长,这背后是客户需求明显的变化。大家的需求已经从被动到主动、从线下到线上迁移,而且大量00后客户需求起来了。这倒逼我们提升科技水平,进而提升线上海量订单处理和服务能力。而且,我们发现,疫情中大家对于健康咨询等服务的需求井喷,为此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上线了视频问诊。”他认为,“面对客户对服务的渴望,保险应该超越金融补偿工具,应该利用自己支付的优势,起到资源的聚集和服务资源分配的作用。而这背后是科技。”

把握现在,布局未来

“转型是找死,不转型是等死。”有的险企领导者在数字化转型之中感慨道。这揭示了数字化转型中的两个误区:要么过于激进,不顾当前业绩压力,进行过多资金与资源投入,从而让险企陷入困境;要么只顾现在,缺少数字化转型的投入与决心,从而逐渐让自己被数字经济所淘汰。

那么如何避免这样的误区?“转型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在转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既要做好当下的考虑和谋划,也要兼顾未来的发展;既要做好改良和改造,更要做好变革、颠覆的准备。”朱进元说。

兰亚东对此也深有同感。“过去成熟的商业模式,你不仅要做,还要做得更好,而且还要做面向未来的事。比如我们作为一家中小险企,要生存,就要比大公司更高效。除此外我们还在建设数字横琴,构建自己数据中台,打造新一代的核心系统,为数字化进入深水区做准备。”他说。

对于李存强而言,实现当前与未来平衡的一个关键是“知悉时局”。“转型的时候,想要的事情很多,但是资源有限、人才有限,也不可能什么都做,就要把握好轻重缓急,由点到线到面,一个一个来解决。”

这种平衡对于不同的公司也有不同的内涵。作为一家新创险企掌门人,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董事长李静告诉大家,“从公司成立起,我就一直思考:众惠要建立怎样的能力,才能支撑起做普惠保险的初心。我们的主营业务是健康险,市场空间很大,但高度同质化竞争,我们只能同步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要生存,就必须节约资本、严控风险、高效运作、快速反应,始终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度,为此,众惠只通过互联网拓展业务;为发展,众惠一直在坚持‘小而美,专而精’之路,聚焦在特定领域、特定人群的特定保障需求,寻求在细分领域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风险管理是保险的核心能力,在细分领域,我们的价值不仅是风险分散,更要具备风险识别、定价与风险控制的能力。这些都是在行业生态中基于数字化基础之上的专业能力。数字化不仅仅是方向,还是我们的能力支撑。”

坚守风险管理

与保障这一核心能力

在考察中,华为依托覆盖从硬件到操作系统、到云、到应用,再到网络的面向各个行业的数字化基础服务能力令人震撼。太平财险党委书记、总裁刘世宏感慨到,“考察后,开阔了视野,我感到今天我们进入到了无边界竞争时代,科技催化下,产业之间紧密连接,交叉融合。”

这促使刘世宏深入思考险企的核心能力。他认为,“在这个无边界竞争时代,一个行业、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否则就没有未来。保险业的核心能力就是风险管理,要建立这方面的能力,就必须坚持价值成长。这来自于专业化的经营,来自于战略定力。”

太平人寿党委书记、总经理程永红对此很有信心。“未来,保险业不管如何变,风险管理的特性不会变。保险企业要拥抱变化,唯有变化是永恒的。只要变化存在,保险业就会升级发展。关键是,险企能否成为变化的受益者?这取决于大家自己的努力。”她说。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度应用,动态掌控保险标的数据,进行及时、到位的风险管理服务已经成为险企努力的方向。李静提到,“我们发力垂直市场,走专业化之路,就是不仅通过保险来分散风险,还要进入风险管理领域,帮助客户降低风险,提升生活质量,进而降低赔付,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双赢发展局面。”

朱进元说:“不管科技怎么样发展,风险一定存在,保险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管理风险,只要风险存在,保险一定存在。科技颠覆的是传统的保险业态和经营模式,新生的一定是新型保险业。数字化时代,我们将完成从风险转移到风险管理、化解的转变。所以我们应该从更开阔的眼光迎接数字化时代,让保险业真正成为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

风物长宜放眼量。数字化时代,险企、行业要有更高远目标。尤其今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更为保险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指出的,“目前保险业主要是做国内蛋糕,距离将来要真正做国外蛋糕、为全球风险标的提供服务,还有很长的路。我们要学习华为,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勇立潮头。”

慕尼黑再保险集团大中华区CEO常青也表示,慕再希望通过努力帮助中国保险业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国际地位,支持更多的中国保险企业走出去。“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他说。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