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保险科技:先“向善”后“赋能”

发布时间:2020-12-23 08:52:53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编者按:

12月18日,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华为、腾讯云、平安产险、妙健康、亚信安全、天润融通协办的2020中国保险业信息技术年会在海口举办。在“数智引领、生态重塑”这一主题下,与会嘉宾还就“强化数据中台建设 赋能险企智能化运营”以及“线上化驱动重塑客户旅程”两大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记者 谭乐之

当今数字化时代,“把握数字契机”无疑成为传统险企转型赛道上的“头等大事”。数字化时代埋藏着诸多保险机遇,但也隐藏着许多危机与挑战,而最大的挑战则是保险业是否会在科技转型时迷失初心。

保险经营要不忘初心

“保险数字化一定要向善。”中国精算师协会副会长王和认为,当今时代被“客户画像”“个性定制”等概念充斥,人们习惯性地对此类技术应用顺理成章地接受,但这可能造成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即隐私保护问题。

隐私保护问题可能继而引发“大数据杀熟”和“数据歧视”。“客户画像画得非常精准,甚至我们比客户还要了解客户。”王和说,“做客户画像并没有错,根据客户画像进行精准定价也没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帮助保险消费者切实改善风险情况。”

“保险出发点是互助,保险之所以让人们崇敬是因为它代表人性关怀。如果把互助精神、人性关怀做没了,保险的初心也就不在了。”王和表示,“科技+保险”应该等于“善”,科技向善,保险向善,要善始善终,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因此,保险数字化之前,首先要明白保险数字化要为人民服务,要成人达己,要与人为善。

王和介绍,未来,《民法典》的实施,也将隐私保护上升到国家高度,个人信息保护、数据权益归属都不再是一个可以商榷的问题,而是依法经营、合规经营的必要。

王和表示,按照《民法典》的规定,保险机构都将属于信息处理者,《民法典》对信息处理者有一系列法律规定和约束,比如,获取用户信息必须告知用户并取得同意;客户提出删除信息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等等。这些都是保险数字化过程中未来面临的很大挑战。

保险是认知科学

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保险业也开始被科技重新定义。

“保险的本质属于认知科学,而认知科学本质属于计算科学。”这是王和对保险业的重新定义。王和认为,认知计算能力决定了保险经营管理的边界,在此背景下,需要重新思考保险业的信息技术问题,未来信息技术将决定保险的形态,保险需要被重新定义。

与会其他嘉宾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疫情加速了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保险科技将重构保险业格局,中长期影响保险市场结构。”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表示,疫情影响使代理人展业模式难以为继。从中长期来看,疫情倒逼保险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当前有多家传统大型保险公司纷纷开始改变发展战略,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采取多种举措开启数字化转型的新局面。例如,在科技布局的顶层设计上,各家公司都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列入了公司战略调整的重点,借助于自身的资金和体量优势,在IT架构的建设、自有云、平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海南银保监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易细纯表示,信息技术对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显著的,经过多年持续不懈努力,我国的金融科技取得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已在保险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催生了许多业务新模式,提供了大量的经营模式升级方案,有力促进和提升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力。

科技赋能下,保险业呈现“场景式销售”和“生态化服务”趋势。大家保险集团总经理徐敬惠认为,保险公司及相关机构纷纷都在客户经营、服务与生态布局,在科技赋能、队伍升级方面发力,在新时代下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不断变化的客户行为、需求倾向以及消费习惯,险企要构建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体系,包含人的出生、上学、工作、结婚、买房、孩子就读等整个环节的客户生命周期,在这些场景中,客户都可以触及到保险产品和服务。”

科技赋能的四种模式

从目前来看,科技赋能保险主要有四种模式。按照华为云中国区金融行业总经理朱兵的说法,未来保险业随着科技的发展,会体现四种趋势:一是保险服务向全面移动化转型;二是保险营销向线上线下相结合转型;三是保险经营管理向数字化转型;四是保险现场监管向非现场科技监管转型。因此,保险公司亟需数字化建设和科技破局。

服务移动化、经营数字化是常见的方式之一。太保财险副总经理曾义表示,作业线上化就是要实现承保、理赔等全流程、全渠道一站式作业。线上管理化就是要实现经营指标和过程管理线上化,以数字化为基础进行管理模式升级,伴随业务线上化,后台管理也步入精细化管理的数字时代。

赋能之外,还有一道留给保险科技的“经济学难题”——如何面对科技投入的长期性与短期盈利压力之间的矛盾?就目前互联网保险公司而言,由于依赖第三方渠道造成的高渠道费、高额的科技投入的技术费用,让不少互联网险企短期难实现盈亏平衡。

“保险公司在科技开发、投资时要注意避免重复浪费和资源浪费。”周延礼给出的答案无疑让人深思。周延礼认为,保险业科技建设一定要和国家信息技术建设同步推进,这样既避免浪费,又可以使信息技术发挥最大效用。


保险科技:先“向善”后“赋能”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2-23

编者按:

12月18日,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华为、腾讯云、平安产险、妙健康、亚信安全、天润融通协办的2020中国保险业信息技术年会在海口举办。在“数智引领、生态重塑”这一主题下,与会嘉宾还就“强化数据中台建设 赋能险企智能化运营”以及“线上化驱动重塑客户旅程”两大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记者 谭乐之

当今数字化时代,“把握数字契机”无疑成为传统险企转型赛道上的“头等大事”。数字化时代埋藏着诸多保险机遇,但也隐藏着许多危机与挑战,而最大的挑战则是保险业是否会在科技转型时迷失初心。

保险经营要不忘初心

“保险数字化一定要向善。”中国精算师协会副会长王和认为,当今时代被“客户画像”“个性定制”等概念充斥,人们习惯性地对此类技术应用顺理成章地接受,但这可能造成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即隐私保护问题。

隐私保护问题可能继而引发“大数据杀熟”和“数据歧视”。“客户画像画得非常精准,甚至我们比客户还要了解客户。”王和说,“做客户画像并没有错,根据客户画像进行精准定价也没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帮助保险消费者切实改善风险情况。”

“保险出发点是互助,保险之所以让人们崇敬是因为它代表人性关怀。如果把互助精神、人性关怀做没了,保险的初心也就不在了。”王和表示,“科技+保险”应该等于“善”,科技向善,保险向善,要善始善终,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因此,保险数字化之前,首先要明白保险数字化要为人民服务,要成人达己,要与人为善。

王和介绍,未来,《民法典》的实施,也将隐私保护上升到国家高度,个人信息保护、数据权益归属都不再是一个可以商榷的问题,而是依法经营、合规经营的必要。

王和表示,按照《民法典》的规定,保险机构都将属于信息处理者,《民法典》对信息处理者有一系列法律规定和约束,比如,获取用户信息必须告知用户并取得同意;客户提出删除信息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等等。这些都是保险数字化过程中未来面临的很大挑战。

保险是认知科学

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保险业也开始被科技重新定义。

“保险的本质属于认知科学,而认知科学本质属于计算科学。”这是王和对保险业的重新定义。王和认为,认知计算能力决定了保险经营管理的边界,在此背景下,需要重新思考保险业的信息技术问题,未来信息技术将决定保险的形态,保险需要被重新定义。

与会其他嘉宾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疫情加速了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保险科技将重构保险业格局,中长期影响保险市场结构。”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表示,疫情影响使代理人展业模式难以为继。从中长期来看,疫情倒逼保险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当前有多家传统大型保险公司纷纷开始改变发展战略,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采取多种举措开启数字化转型的新局面。例如,在科技布局的顶层设计上,各家公司都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列入了公司战略调整的重点,借助于自身的资金和体量优势,在IT架构的建设、自有云、平台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海南银保监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易细纯表示,信息技术对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显著的,经过多年持续不懈努力,我国的金融科技取得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已在保险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催生了许多业务新模式,提供了大量的经营模式升级方案,有力促进和提升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力。

科技赋能下,保险业呈现“场景式销售”和“生态化服务”趋势。大家保险集团总经理徐敬惠认为,保险公司及相关机构纷纷都在客户经营、服务与生态布局,在科技赋能、队伍升级方面发力,在新时代下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不断变化的客户行为、需求倾向以及消费习惯,险企要构建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体系,包含人的出生、上学、工作、结婚、买房、孩子就读等整个环节的客户生命周期,在这些场景中,客户都可以触及到保险产品和服务。”

科技赋能的四种模式

从目前来看,科技赋能保险主要有四种模式。按照华为云中国区金融行业总经理朱兵的说法,未来保险业随着科技的发展,会体现四种趋势:一是保险服务向全面移动化转型;二是保险营销向线上线下相结合转型;三是保险经营管理向数字化转型;四是保险现场监管向非现场科技监管转型。因此,保险公司亟需数字化建设和科技破局。

服务移动化、经营数字化是常见的方式之一。太保财险副总经理曾义表示,作业线上化就是要实现承保、理赔等全流程、全渠道一站式作业。线上管理化就是要实现经营指标和过程管理线上化,以数字化为基础进行管理模式升级,伴随业务线上化,后台管理也步入精细化管理的数字时代。

赋能之外,还有一道留给保险科技的“经济学难题”——如何面对科技投入的长期性与短期盈利压力之间的矛盾?就目前互联网保险公司而言,由于依赖第三方渠道造成的高渠道费、高额的科技投入的技术费用,让不少互联网险企短期难实现盈亏平衡。

“保险公司在科技开发、投资时要注意避免重复浪费和资源浪费。”周延礼给出的答案无疑让人深思。周延礼认为,保险业科技建设一定要和国家信息技术建设同步推进,这样既避免浪费,又可以使信息技术发挥最大效用。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