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解决支付难题 莫让健康管理成“水月镜花”

发布时间:2020-12-08 09:42:08    作者:王方琪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王方琪

“目前,国内不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在健康管理上都没有形成成熟的健康管理模式。”波士顿咨询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夏小燕表示。她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的驱动下,国内养老行业市场潜力巨大,整体供不应求。与此同时,健康管理需求,尤其是刚性专业护理需求持续增加。而目前养老供给体系在健康管理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

需求迫切供给有意愿

从需求端来讲,我国老年人口占比持续攀升。当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18%,其中80岁以上人口2%。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超过1/3,绝对数字接近5亿。这些老人将带来巨大的养老需求。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人群将持续扩大。这些老年人队专业医护服务有刚需。

从供给端来看,供给端有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意愿。保险业对健康管理的关注由来已久。健康管理的引入把寿险公司的角色由单纯的事后理赔向事先防范、事中干预转变,一方面能够提高客户的生命健康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辅助商业健康保险对疾病发生率、医疗质量及医疗费用进行约束。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认为,必须坚持保险保障和健康管理的功能。如果从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的角度入手,从源头减少患病人员的数量,就能够极大缓解医院救治和医保支付的压力,节约整体资源。

如今,保险公司把健康管理的理念引入了险企投资的养老社区。他们认为,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工作,应通过“医、养、护”结合服务模式来实现。“医、养、护”结合服务模式不是养老院和医院的简单相加,而是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融合,通过对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使机构内老年人享有健康评估、建立健康档案、生活方式管理、情感慰藉、慢性病防治、健康促进、康复护理、生活照护、临终关怀等服务。

供与需的矛盾

虽然需求端有需求,供给端也有意愿,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供与需的矛盾。

在我国,由于半数以上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此,老年期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为慢性病健康管理;除此之外,还包括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康复和辅具研发。

这些老年人要接受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就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如果费用超过老年人的承受能力,即使机构有供给,消费者也买不起。

记者从一家养老机构了解到,目前,大多数老年人接受的健康管理服务还停留在量血压、血糖、测身高体重等最初级的方面,这些都是养老机构免费提供的。如果涉及康复护理、生活照护和临终关怀,价格就会一下子昂贵起来。举例来说,如果是一位生活完全能自理的老人入住,一个月费用需要8000元,一旦涉及康复护理,费用可能会增加一倍甚至两倍。为此,夏小燕建议,只有解决老年人群的支付难题,才能激发老年群体的健康管理需求。有两种思路来解决支付问题,一是养老护理保险能够大规模铺开,二是养老机构设立医保定点。两者最好同时存在。

而对于供给端来说,能否提供标准化的健康管理服务还存在疑问。首先,我国还没有统一出台老年人介入程度分级的行业标准,这使得行业难以实现规范化、差异化管理。目前,针对不同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匹配不同照护程度和照护时长养老服务,还不能很好地实现。其次,专业养老医护人才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挑战。尽管国内有物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多种养老专业人员岗位,但从数量上来说,主流人才集中在养老护理员上。而该群体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教育水平偏低等情况。高级护理人才严重短缺。

打造老年人健康管理生态圈

夏小燕提出,国内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始打造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生态圈。

她以日本为例进行介绍。日本的日医馆是行业领先者。它整合医疗机构、护理员、产品厂商、政府和保险企业等上下游资源,打造全链条的业务生态圈。该生态圈以来日本介护制度的支付支持,采用医养结合的业务模式。日本2000年正式实行介护保险制度,由保险公司向养老机构支付绝大多数服务费。支付能力的提升和完备的保险机制促进了日本养老市场计入高速发展阶段。日医馆依托不断扩大的经营网络,形成了规模优势,在与照护产品和福利器械生产厂商的谈判中掌握了优势。日医馆还通过和旗下签约的医疗机构合作,为养老机构提供快速转诊等医疗支持。

夏小燕认为,目前,国内养老机构、保险公司、医疗机构等健康管理供给端各方已经开始推动支付、医疗在养老领域的联动,以打造生态圈。但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闭环模式,未来还要进一步探索可持续的收入模式和协作机制。


解决支付难题 莫让健康管理成“水月镜花”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2-08

□记者 王方琪

“目前,国内不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在健康管理上都没有形成成熟的健康管理模式。”波士顿咨询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夏小燕表示。她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的驱动下,国内养老行业市场潜力巨大,整体供不应求。与此同时,健康管理需求,尤其是刚性专业护理需求持续增加。而目前养老供给体系在健康管理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

需求迫切供给有意愿

从需求端来讲,我国老年人口占比持续攀升。当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18%,其中80岁以上人口2%。预计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超过1/3,绝对数字接近5亿。这些老人将带来巨大的养老需求。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人群将持续扩大。这些老年人队专业医护服务有刚需。

从供给端来看,供给端有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意愿。保险业对健康管理的关注由来已久。健康管理的引入把寿险公司的角色由单纯的事后理赔向事先防范、事中干预转变,一方面能够提高客户的生命健康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辅助商业健康保险对疾病发生率、医疗质量及医疗费用进行约束。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认为,必须坚持保险保障和健康管理的功能。如果从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的角度入手,从源头减少患病人员的数量,就能够极大缓解医院救治和医保支付的压力,节约整体资源。

如今,保险公司把健康管理的理念引入了险企投资的养老社区。他们认为,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工作,应通过“医、养、护”结合服务模式来实现。“医、养、护”结合服务模式不是养老院和医院的简单相加,而是将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融合,通过对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使机构内老年人享有健康评估、建立健康档案、生活方式管理、情感慰藉、慢性病防治、健康促进、康复护理、生活照护、临终关怀等服务。

供与需的矛盾

虽然需求端有需求,供给端也有意愿,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供与需的矛盾。

在我国,由于半数以上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此,老年期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为慢性病健康管理;除此之外,还包括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康复和辅具研发。

这些老年人要接受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就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如果费用超过老年人的承受能力,即使机构有供给,消费者也买不起。

记者从一家养老机构了解到,目前,大多数老年人接受的健康管理服务还停留在量血压、血糖、测身高体重等最初级的方面,这些都是养老机构免费提供的。如果涉及康复护理、生活照护和临终关怀,价格就会一下子昂贵起来。举例来说,如果是一位生活完全能自理的老人入住,一个月费用需要8000元,一旦涉及康复护理,费用可能会增加一倍甚至两倍。为此,夏小燕建议,只有解决老年人群的支付难题,才能激发老年群体的健康管理需求。有两种思路来解决支付问题,一是养老护理保险能够大规模铺开,二是养老机构设立医保定点。两者最好同时存在。

而对于供给端来说,能否提供标准化的健康管理服务还存在疑问。首先,我国还没有统一出台老年人介入程度分级的行业标准,这使得行业难以实现规范化、差异化管理。目前,针对不同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匹配不同照护程度和照护时长养老服务,还不能很好地实现。其次,专业养老医护人才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挑战。尽管国内有物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多种养老专业人员岗位,但从数量上来说,主流人才集中在养老护理员上。而该群体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教育水平偏低等情况。高级护理人才严重短缺。

打造老年人健康管理生态圈

夏小燕提出,国内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始打造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生态圈。

她以日本为例进行介绍。日本的日医馆是行业领先者。它整合医疗机构、护理员、产品厂商、政府和保险企业等上下游资源,打造全链条的业务生态圈。该生态圈以来日本介护制度的支付支持,采用医养结合的业务模式。日本2000年正式实行介护保险制度,由保险公司向养老机构支付绝大多数服务费。支付能力的提升和完备的保险机制促进了日本养老市场计入高速发展阶段。日医馆依托不断扩大的经营网络,形成了规模优势,在与照护产品和福利器械生产厂商的谈判中掌握了优势。日医馆还通过和旗下签约的医疗机构合作,为养老机构提供快速转诊等医疗支持。

夏小燕认为,目前,国内养老机构、保险公司、医疗机构等健康管理供给端各方已经开始推动支付、医疗在养老领域的联动,以打造生态圈。但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闭环模式,未来还要进一步探索可持续的收入模式和协作机制。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