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李扬:普惠金融查漏补缺应有系统思维

发布时间:2020-11-13 12:34:59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银行保险报》首席专家团主席 李扬

【实习记者 许予朋】“十年来,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成绩巨大。在这个领域,我们有很多创新,应该很好地总结。同时,问题还有很多。但是,应清楚地看到,这些问题不全都是金融问题,有管理体制问题,有物价问题,还有财政问题,因此,深化普惠金融发展,需要从整个体制上系统性解决。”11月12日,在第三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银行保险报》首席专家团主席李扬指出。

经过多年的学习、探讨与实践,在中国,普惠金融已从一个陌生的概念逐渐变得深入人心。在普惠金融发展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普惠金融又到了“更上一层楼”的转折时刻。

我国普惠金融已有长足发展

李扬提出,普惠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的成绩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

首先,普惠金融的体系更加健全。一方面,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协调的体系初步建成;另一方面,针对农户、小微企业的金融体系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次,普惠金融覆盖面继续扩大。从数据上看,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达到95.65%,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到99.2%,全国乡镇保险服务覆盖率95.4%。“这些数字‘雄辩’地告诉我们,这些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成绩非常显著。”李扬强调。与此同时,中国金融机构将一些新的科技手段融入了普惠金融领域,这些手段的施行,使得我国金融服务的下沉取得了长足进步。

再次,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也在向多样化发展。在李扬看来,每一个领域的创新“都是一篇大故事”。比如,中国在抵押担保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增信方式和支付结算方式等四大领域都产生了很多创新。在服务方面,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和信贷成本。

最后,普惠金融的消费者素质也有所提升。普惠金融有提供方,也有接受方,提供方与接收方是相互依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者素质的提升,同样有助于提升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近年来开展的金融知识普及,特别是小微企业金融知识普及,防范非法集资宣传,还有将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措施,对于提高全民金融素质,促进中国普惠金融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问题依然存在

李扬认为,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成绩非常大”,但也存在问题。

目前,中国普惠金融依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存在供需错配的问题。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只出台了若干规定和政策,尚未上升到法规和法律层面。此外,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权益类融资,在小微、普惠领域发展更是十分薄弱。最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加强,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仍待强固。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系统的思维。首先应当厘清金融、财政、社会管理等各种功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将这些功能、职责厘清后,我们今后的普惠金融发展才能有更明确的方向。”李扬指出,“显然的事实是,当前普惠金融领域存在的这些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金融领域,当然也不可能完全依靠金融体系自身就能解决,需要站在更高的格局上系统思考,并从系统上加以解决。”

在新发展格局下更上一层楼

李扬认为,为实现经济发展格局向“双循环”转型,普惠金融必须高质量发展。下一步要继续深入推进普惠金融供给侧改革,改革的方向涵盖开展合作金融、完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畅通信息共享渠道等。

其一,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传导机制。在这方面,李扬特别强调要发展合作金融,“在农村,特别是在不发达地区,发展合作金融的需求始终存在。如果在正轨体系中不给合作金融适当的发展空间,它就会自己生长,然后就会出现问题,接着就会开始整顿,过一些时候,新的合作金融会再次开始萌芽。如此循环,新中国成立70年已经见到多次。下一步,要打破这种不良循环,便要给合作金融适当的地位,并通过土地、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改革等,为合作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

其二,在资本市场方面,李扬提出应着力发展普惠领域权益类融资机制。本次疫情以及抗疫过程中反映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企业在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不要因还款压力大、负债率提高而产生顾虑。政府除了通过财政系统引入资金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还应当在金融系统中引入合适的权益类资金予以支持。这就需要探讨发展普惠金融的直接融资机制。

其三,进一步整合保护和规范普惠金融发展的法制体系。在制度方面,必须通过构建普惠金融的政策法规制度,营造良好的普惠金融外部环境。在监管方面,应当进一步整合监管主体、监管指标和监管要求。在政策方面,需要进一步整合包括小微企业融资、三农以及金融扶贫等在内的普惠金融政策,克服“政出多门”和交叉、重叠的弊端。应当将各种政策统一规划,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并将政策性支持与金融支持有效组合,实现对普惠金融更为精准的支持。

其四,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一方面要设法加强信息共享,持续优化社会信用体系。“说起来,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据、算力、算法等都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但现实是,数据被分割了,成了数据孤岛,使得‘大数据’变成了‘小数据’。另外,由于我国科学不够发达,致使算法仍然落后。”李扬建议,今后,监管当局应当和互联网公司等密切合作、进一步整合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科技赋能,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特别关注协调创新和监管的关系。

其五,加强普惠金融教育也至关重要。李扬认为,金融知识是所有公民“应知、应会”的重要内容。如果不加强金融教育,金融效率不可能提高。目前,金融教育已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这方面,我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图片来自人民网)


李扬:普惠金融查漏补缺应有系统思维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1-13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银行保险报》首席专家团主席 李扬

【实习记者 许予朋】“十年来,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成绩巨大。在这个领域,我们有很多创新,应该很好地总结。同时,问题还有很多。但是,应清楚地看到,这些问题不全都是金融问题,有管理体制问题,有物价问题,还有财政问题,因此,深化普惠金融发展,需要从整个体制上系统性解决。”11月12日,在第三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以下简称“峰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银行保险报》首席专家团主席李扬指出。

经过多年的学习、探讨与实践,在中国,普惠金融已从一个陌生的概念逐渐变得深入人心。在普惠金融发展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普惠金融又到了“更上一层楼”的转折时刻。

我国普惠金融已有长足发展

李扬提出,普惠金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的成绩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

首先,普惠金融的体系更加健全。一方面,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协调的体系初步建成;另一方面,针对农户、小微企业的金融体系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次,普惠金融覆盖面继续扩大。从数据上看,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达到95.65%,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到99.2%,全国乡镇保险服务覆盖率95.4%。“这些数字‘雄辩’地告诉我们,这些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成绩非常显著。”李扬强调。与此同时,中国金融机构将一些新的科技手段融入了普惠金融领域,这些手段的施行,使得我国金融服务的下沉取得了长足进步。

再次,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也在向多样化发展。在李扬看来,每一个领域的创新“都是一篇大故事”。比如,中国在抵押担保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增信方式和支付结算方式等四大领域都产生了很多创新。在服务方面,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和信贷成本。

最后,普惠金融的消费者素质也有所提升。普惠金融有提供方,也有接受方,提供方与接收方是相互依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者素质的提升,同样有助于提升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近年来开展的金融知识普及,特别是小微企业金融知识普及,防范非法集资宣传,还有将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等措施,对于提高全民金融素质,促进中国普惠金融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问题依然存在

李扬认为,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成绩非常大”,但也存在问题。

目前,中国普惠金融依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存在供需错配的问题。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只出台了若干规定和政策,尚未上升到法规和法律层面。此外,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权益类融资,在小微、普惠领域发展更是十分薄弱。最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加强,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仍待强固。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系统的思维。首先应当厘清金融、财政、社会管理等各种功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将这些功能、职责厘清后,我们今后的普惠金融发展才能有更明确的方向。”李扬指出,“显然的事实是,当前普惠金融领域存在的这些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金融领域,当然也不可能完全依靠金融体系自身就能解决,需要站在更高的格局上系统思考,并从系统上加以解决。”

在新发展格局下更上一层楼

李扬认为,为实现经济发展格局向“双循环”转型,普惠金融必须高质量发展。下一步要继续深入推进普惠金融供给侧改革,改革的方向涵盖开展合作金融、完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畅通信息共享渠道等。

其一,要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和传导机制。在这方面,李扬特别强调要发展合作金融,“在农村,特别是在不发达地区,发展合作金融的需求始终存在。如果在正轨体系中不给合作金融适当的发展空间,它就会自己生长,然后就会出现问题,接着就会开始整顿,过一些时候,新的合作金融会再次开始萌芽。如此循环,我们建国70年已经见到多次。下一步,要打破这种不良循环,便要给合作金融适当的地位,并通过土地、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改革等,为合作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

其二,在资本市场方面,李扬提出应着力发展普惠领域权益类融资机制。本次疫情以及抗疫过程中反映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企业在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不要因还款压力大、负债率提高而产生顾虑。政府除了通过财政系统引入资金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还应当在金融系统中引入合适的权益类资金予以支持。这就需要探讨发展普惠金融的直接融资机制。

其三,进一步整合保护和规范普惠金融发展的法制体系。在制度方面,必须通过构建普惠金融的政策法规制度,营造良好的普惠金融外部环境。在监管方面,应当进一步整合监管主体、监管指标和监管要求。在政策方面,需要进一步整合包括小微企业融资、三农以及金融扶贫等在内的普惠金融政策,克服“政出多门”和交叉、重叠的弊端。应当将各种政策统一规划,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并将政策性支持与金融支持有效组合,实现对普惠金融更为精准的支持。

其四,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一方面要设法加强信息共享,持续优化社会信用体系。“说起来,支撑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据、算力、算法等都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但现实是,数据被分割了,成了数据孤岛,使得‘大数据’变成了‘小数据’。另外,由于我国科学不够发达,致使算法仍然落后。”李扬建议,今后,监管当局应当和互联网公司等密切合作、进一步整合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科技赋能,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率。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特别关注协调创新和监管的关系。

其五,加强普惠金融教育也至关重要。李扬认为,金融知识是所有公民“应知、应会”的重要内容。如果不加强金融教育,金融效率不可能提高。目前,金融教育已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这方面,我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图片来自人民网)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