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平安产险科技中心大数据产品总监林静:

数字化可帮助保险公司打通服务生态链

发布时间:2019-07-02 13:12:15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实习记者 李林鸾/整理报道

金融科技的本质是用科技赋能生态,给客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并减少行车风险。所以我们应当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服务,实现基于个人行为的风险预判和提醒。对于我们五千多万车险用户来说,每个人对服务的需求都有一定的差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基于不同的生命周期衍生出不同的用车周期,基于不同的用车周期又衍生出不同的保险周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通整个生态链,实现基于用户个性化行为和需求的车后服务体系,是我们在数字化转型中所探索的。为此,我们推出平安好车主APP,无论是平安的客户还是不是平安的客户都可以通过这个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APP获得车后而不仅仅是保险服务。

在此基础上,我们如何为客户更好地提供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对客户有更多的了解,比如,客户是什么样的人,偏好什么样的服务,工作地点在哪里,日常的出行轨迹是什么样的,通常喜欢在什么地方完成洗车和保养服务等内容。有了以上的画像,我们就能根据客户的数据来个性化部署整个线下服务生态网点。同时也可以对我们的服务商进行数据反哺和提供服务系统,例如让客户可以实时了解当前维修的进展,在线观察自己的车在保养和维修的全过程,通过连接这样的服务来打通整个车后服务生态链。

平安产险科技中心大数据产品总监 林静

以下是文字实录:

刚才麦肯锡毕总分享了一个观点就是说保险行业首先是一个依附性行业,这一点我非常同意,你可以认为平安财险是第一家公司,它和汽车消费升级方面密不可分,由汽车行业带来汽车险市场增长而增长,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可以认为汽车险保险产品依然是平安主要的业务,虽然整个业务增速已经放缓了,但是他现在有大概是2.3亿到3.2亿之间的商业车和私家车,加上4亿驾驶员,共同组成中国出行市场。

虽然说这个增速放缓,但是在保有量下,你可以认为车险依然是平安财产最主要的业务,虽然汽车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人的出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我们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孙总一再提到,我们的消费者发生了变化,可能70后、80后喜欢自己开车,尤其是80后早期,因为大家是奋斗者,但是到了85后或者90后、00后没有人喜欢开车,因为大家更愿意享受车带来的服务,车只是出行工具,这时候对车险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刚才提到如果我们考虑无论是谷歌还是亚马逊作为整个创新型的企业,对于谷歌来说他想做的是整个保险、寿险的比价平台甚至是保险行业服务基于知识图谱建立起来新型销售模式,这一点也是我们想做的。这也是我们收购了类似汽车之家想建立车险的生态体系。

同时对于我们5300多万用户来说,一个人本身有他的生命周期,基于他的生命周期有用车周期,基于用车周期有保险周期,这个情况下我们如何用自己的平台,依托于我们的服务商,依托我们的产品构建整个车后服务体系,毕总提过为什么车商或者修理店态度那么好?因为我们可以带来收益,可以通过自己的客户构建车后服务平台体系。我们有一个APP平安好车主,无论是我们客户还是不是我们客户都可以用这个平台做和车后服务相关的,洗车、维修、保养、查违章等等一系列服务,我们如何更好提供服务?我们要对你这个人有更多的了解,比如说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你工作在什么地点,日常的出行轨迹,通常喜欢在什么地方完成洗车和保养服务,你喜欢什么样类型的洗车服务。这样的话我们会根据人的数据部署整个线下服务生态网点,同时可以通过对我们的服务商进行一些系统的改造,你可以在线的观察你的车在整个保养和维修过程中全流程实现整个车后服务生态链打通。这样它不单单是保险,它也是出行服务的一部分,所以你可以认为本身服务就是平安的利益组织点。

第二个的话所有保险都是基于风险,保险的核心应该也是说对于我们赔付率的控制,之前比如说在美国,我之前在美国和欧洲地方工作,我们可以做UBI的灵活定价,现在国内也开放这方面的业务,比如说可以在国内费改地区做一些自主定价,这个方面我们如何基于用户风险提供个性化定价?这不单单是定价或者理赔、赔付本身,它更多是我们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我们知道70%的车险是人的因素,20%是道路和环境因素,还有10%是车的因素,如果人的因素情况下我们可以知道很多是追尾、直行、并线,如果我们当时认为有类似的风险点可以做预警,如果出行的道路发生了变化,或者出行环境中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通过提前预警方式改变,可能在保险销售环节里,他作为强销售性的产品,目前我们还是依托更多线下场景,但是科技对于服务以及其他车后风控本身提供更多的支撑,所以我们应该说更多是关注车后服务生态圈的建立和整个车后怎么做风险管理和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这一点。


pc版

平安产险科技中心大数据产品总监林静:

数字化可帮助保险公司打通服务生态链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7-02

实习记者 李林鸾/整理报道

金融科技的本质是用科技赋能生态,给客户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并减少行车风险。所以我们应当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服务,实现基于个人行为的风险预判和提醒。对于我们五千多万车险用户来说,每个人对服务的需求都有一定的差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基于不同的生命周期衍生出不同的用车周期,基于不同的用车周期又衍生出不同的保险周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通整个生态链,实现基于用户个性化行为和需求的车后服务体系,是我们在数字化转型中所探索的。为此,我们推出平安好车主APP,无论是平安的客户还是不是平安的客户都可以通过这个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APP获得车后而不仅仅是保险服务。

在此基础上,我们如何为客户更好地提供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对客户有更多的了解,比如,客户是什么样的人,偏好什么样的服务,工作地点在哪里,日常的出行轨迹是什么样的,通常喜欢在什么地方完成洗车和保养服务等内容。有了以上的画像,我们就能根据客户的数据来个性化部署整个线下服务生态网点。同时也可以对我们的服务商进行数据反哺和提供服务系统,例如让客户可以实时了解当前维修的进展,在线观察自己的车在保养和维修的全过程,通过连接这样的服务来打通整个车后服务生态链。

平安产险科技中心大数据产品总监 林静

以下是文字实录:

刚才麦肯锡毕总分享了一个观点就是说保险行业首先是一个依附性行业,这一点我非常同意,你可以认为平安财险是第一家公司,它和汽车消费升级方面密不可分,由汽车行业带来汽车险市场增长而增长,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可以认为汽车险保险产品依然是平安主要的业务,虽然整个业务增速已经放缓了,但是他现在有大概是2.3亿到3.2亿之间的商业车和私家车,加上4亿驾驶员,共同组成中国出行市场。

虽然说这个增速放缓,但是在保有量下,你可以认为车险依然是平安财产最主要的业务,虽然汽车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人的出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我们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孙总一再提到,我们的消费者发生了变化,可能70后、80后喜欢自己开车,尤其是80后早期,因为大家是奋斗者,但是到了85后或者90后、00后没有人喜欢开车,因为大家更愿意享受车带来的服务,车只是出行工具,这时候对车险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刚才提到如果我们考虑无论是谷歌还是亚马逊作为整个创新型的企业,对于谷歌来说他想做的是整个保险、寿险的比价平台甚至是保险行业服务基于知识图谱建立起来新型销售模式,这一点也是我们想做的。这也是我们收购了类似汽车之家想建立车险的生态体系。

同时对于我们5300多万用户来说,一个人本身有他的生命周期,基于他的生命周期有用车周期,基于用车周期有保险周期,这个情况下我们如何用自己的平台,依托于我们的服务商,依托我们的产品构建整个车后服务体系,毕总提过为什么车商或者修理店态度那么好?因为我们可以带来收益,可以通过自己的客户构建车后服务平台体系。我们有一个APP平安好车主,无论是我们客户还是不是我们客户都可以用这个平台做和车后服务相关的,洗车、维修、保养、查违章等等一系列服务,我们如何更好提供服务?我们要对你这个人有更多的了解,比如说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你工作在什么地点,日常的出行轨迹,通常喜欢在什么地方完成洗车和保养服务,你喜欢什么样类型的洗车服务。这样的话我们会根据人的数据部署整个线下服务生态网点,同时可以通过对我们的服务商进行一些系统的改造,你可以在线的观察你的车在整个保养和维修过程中全流程实现整个车后服务生态链打通。这样它不单单是保险,它也是出行服务的一部分,所以你可以认为本身服务就是平安的利益组织点。

第二个的话所有保险都是基于风险,保险的核心应该也是说对于我们赔付率的控制,之前比如说在美国,我之前在美国和欧洲地方工作,我们可以做UBI的灵活定价,现在国内也开放这方面的业务,比如说可以在国内费改地区做一些自主定价,这个方面我们如何基于用户风险提供个性化定价?这不单单是定价或者理赔、赔付本身,它更多是我们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我们知道70%的车险是人的因素,20%是道路和环境因素,还有10%是车的因素,如果人的因素情况下我们可以知道很多是追尾、直行、并线,如果我们当时认为有类似的风险点可以做预警,如果出行的道路发生了变化,或者出行环境中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通过提前预警方式改变,可能在保险销售环节里,他作为强销售性的产品,目前我们还是依托更多线下场景,但是科技对于服务以及其他车后风控本身提供更多的支撑,所以我们应该说更多是关注车后服务生态圈的建立和整个车后怎么做风险管理和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这一点。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