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两会观察|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联通 规则衔接是关键

发布时间:2019-03-12 17:58:13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张爽】

从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再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了近几年全国两会必然出现的热词。

今年,伴随着港珠澳大桥的顺利通车和《规划纲要》的新鲜出炉,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讨论又再度升温。

“应根据《规划纲要》通盘考虑泛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的交通规划,科学定位布局铁路、港口、机场、城市轨道等,加强研究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张晓明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3月6日的记者会上表示,要进一步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创建力度。

在基础设施的硬连接之外,代表委员们更关心的是关于人员和生产要素流动的软连接。

金融领域的联通是其中的关键。这在《规划纲要》已经有所设计,比如“支持粤港澳保险机构合作开发创新型跨境机动车保险和跨境医疗保险产品”“有序推动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支持符合条件的港澳银行、保险机构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设立经营机构”等等。

关于金融联通,代表委员们也进行了广泛热议。全国政协常委林建岳建议,进一步进行金融体制创新,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金融创新区,同时简化湾区跨境税务安排,吸引港企、港人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表示,支持深圳率先探索组建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等机构,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更好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继续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支付的便利化措施,这既顺应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的现实金融服务需求,又为移动支付跨境使用积累经验。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陈怡霓对跨境养老支付的建议得到了广泛的共鸣。她认为,应该在政策层面鼓励港澳居民购买内地商业养老保险,由内地金融保险机构支付港澳长者在广东的养老费用;或者由特区政府出资(港澳长者养老金负担一部分)购买试点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商业养老机构服务,解决港澳长者在广东养老和就医的费用支付问题。

如果说硬连接背后更多是技术问题,那么软连接的背后则是更为复杂的规则和制度的问题。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促进规则衔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全团审议时表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要聚焦与港澳规则相互衔接,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建设运营已经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接下来应该结合三地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更多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的创新举措。

不过,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规则与制度的融合不会一蹴而就。

全国政协委员、友邦(香港)区域执行总监容永祺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推动“保险通”,但他深知这其中的挑战不容忽视。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容纳了广东、香港和澳门三个独立监管保险的机构,三地的保险监管和发牌机制不同,港澳与内地的资金通融受限,不能自由流动。要妥善处理上述挑战需要一段时间。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接受《中国保险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由央行牵头制定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方案目前正在征求意见阶段。

挑战也是机遇。制度性差异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在粤港澳三地的代表团讨论中,不少人大代表都表示,在“一国两制”下,港澳市场经济成熟、国际联系广泛、法治公认度高、科研力量比较强等优势,可以与广东腹地广、市场大、制造业发达等优势结合起来,最终实现1+1+1>3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