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时来天地皆同力 浦江两岸共潮涌

发布时间:2018-12-17 10:07:01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记者 付习习

潮起浦江之东

改革开放40年、浦东开发开放28年,如今的浦东已成为上海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缩影,更是带动上海金融中心发展的主战场。

1991年1月,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阐述了有关改革开放的一些重要问题。邓小平说: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而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邓小平还说: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浦江东岸由此铺开沧桑巨变的瑰丽画卷。以创新为动力,以转型为方向。经过20余年开发开放,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这一点,体现在上海保险业的发展上,尤为明显。

时间退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的上海保险业基础十分薄弱,只有人保一家,而真正意义上的寿险还是一片空白。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后,1991年,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率先搬迁浦东,响应上海市委、市人大提出的建立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构想。之后,工、农、中、建、交行及上证所等机构相继选址浦东,一时间,陆家嘴方圆1.7平方公里的地块成了金融机构竞相入驻的“风水宝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市浦东分公司也选址在浦东东昌路520号,于1991年1月30日开业。在创建的第一年里,浦东分公司开办了包括政治风险在内的数十个险种,采用国际保险市场上的一些通用做法,积极为浦东新区的广大客户提供各种保险服务,还特设电报投保服务项目,为改善浦东新区投资环境提供了保险保障。

时任人保上海市分公司总经理的何静芝向本报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对开发浦东的号召,人保迅速反应,浦东分公司设立的起点很高,级别只比上海市分公司低半格。当时的小陆家嘴地区没有像样的商业大楼,办公楼也是租借的,周围都是居民区低矮的平房,窗外还有大片农田。员工们大多住在浦西,上班需要乘轮渡过江。”如今位于陆家嘴核心区域的中国保险大厦就是在其任上破土动工,提到当初的设想,何老动情地说:“当时给这座大楼取名中国保险大厦,并不是想用作人保的办公大楼,而是相信未来上海也会发展出像劳合社一样的保险组织,世界各地的保险机构都可以聚集在这座大楼里形成我们自己的保险市场。”后来由于1996年人保改制,大楼管理权归属了中国人寿,今天这座大楼楼顶悬挂着中国人寿的绿色标志,是陆家嘴地区甲级写字楼。虽然当初何老设想的世界各国保险机构齐聚的景象并未在一座大楼里实现,但是却在这座大楼所在的陆家嘴金融城——这一保险行业开放创新的集聚地,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实现。

今天的陆家嘴,根据陆家嘴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宇翔的介绍,集聚了4.2万家企业,拥有证券、期货、保险、黄金等13家国家级要素市场和功能性金融基础设施机构,持牌类金融机构842家,已成为全国金融机构最集中、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金融服务体系最齐全、金融专业人才最集聚的区域。在这里,诞生了保险行业的诸多全国“第一”: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第一家保险交易所、第一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第一家航运自保公司、第一家扩展经营范围的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等等。


2016年6日12日,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陆家嘴论坛上举行。

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整个浦江两岸,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40年间,保险业与这座城市一起经历了史诗般的巨变。

迈出保险业对外开放第一步

前不久的11月25日,作为我国金融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最新的积极成果,世界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安联集团宣布,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正式获批筹建,这一我国首家新设立的外资保险控股公司将落户上海浦东。保险业曾经在我国金融业之中最早全面对外开放,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则在上海迈出了第一步。


1992年,美国国际集团(AIG)成为第一家获准在中国经营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机构。2007年9月24日,美亚财产保险公司正式成立,成为AIG在华独资子公司。

199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一次保险业会议上说:“我们得让外资进来,带着他们先进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进行开放保险市场试点,随着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一起进入的是先进的理念技术,友邦的保险代理人营销方式,给上海乃至整个中国保险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1992-2001年间,全国第一家日资保险公司——日本东京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第一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中宏人寿保险公司、第一家外资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等相继登陆上海。瑞士丰泰、美国安泰人寿、新加坡大东方人寿、英国皇家太阳联合、中法合资金盛人寿、中澳合资中保康联人寿、美国联邦、中美合资恒康天安人寿保险公司纷纷在上海成立。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英国罗便士国际保险公估集团在上海设立全国唯一的外资独资公估公司、世界第三大再保险集团德国通用再设立上海分公司、我国首家中外合资保险经纪公司——中怡保险经纪公司在上海开业。2004年,首家台资保险公司——国泰人寿设立。2007年,英国劳合社中国公司设立。随着一批合资保险公司的落户,一批外资人身险公司分支机构的铺设和外资财产险公司纷纷“分转子”,上海成为外资保险机构最多、开放度最高的城市。

2013年上海自贸区的挂牌成立,建设国际保险中心愿景的提出,使上海在我国引领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中再次一马当先。

2015年9月16日,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年会上,上海航运保险协会经过会员大会投票通过代表中国入会,并于次年开始发布上海航运保险指数。同年,上海环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正式被伦敦劳合社批准成为中国第一家劳合社注册经纪人。

今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有关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重要讲话,上海保险业再一次站在全面扩大开放的潮头。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除首家新设立的外资保险控股公司获批即将登陆上海外,外资保险经纪机构率先在上海全面放开经营范围,全国第一家合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工银安盛资产管理公司也在沪获批筹建。

截至2017年末,上海共有外资保险法人公司28家,数量位居全国之首,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外资保险代表处25家;在沪外资保险分公司20家;上海保险业共有2万余名外籍高管和员工,“十二五”时期,保险业共有3名外籍人士获得上海市“白玉兰”奖。

同时,市场外向度也在大幅提升。中国航运保险标准规则与国际实现互认互通,发布全球首个航运保险专业指数“上海航运保险指数(SMII)”。复星国际有限公司收购了美国梅多布鲁克、葡萄牙Fidelidade等多家海外知名保险公司。截至2017年末,上海保险业共为80余家“一带一路”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出口信用风险保障,基本实现沿线国家全覆盖,支持“走出去”项目31个、涉及承保金额30.85亿美元。

领改革创新风气之先

作为保险机构体系在全国最早发育成熟的地区之一,上海保险业曾经在全国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个提出建设上海保险交易所和再保险交易市场的设想,上海市机动车辆联合信息平台首次将保险价格调节机制运用于城市交通管理,上海世博会首次按国际规则招标制定保险方案。在全国率先实现社区综合保险、养老机构责任保险、旅游责任保险、校方责任保险等的全市覆盖,率先创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地下空间保险、防汛墙保险、拆迁工程综合保险等新型责任险种。上海市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绿叶蔬菜保淡价格保险、蔬菜气象指数保险、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等引领全国农险产品创新工作,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开创了保险、银行、政府联合信贷的先例,具有健康、养老和理财功能的投资连结保险等寿险产品率先在上海推出,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和虹口区旧区改造项目分列全国保险不动产债权投资、股权投资的第一单。


2015年9日16日,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柏林年会正式通过决议,同意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代表中国加入。IUMI是全球最大的航运保险协会组织,具有142年历史,拥有包括英国、美国、德国等世界航运保险强国在内共计55个国家和地区的航运保险协会作为正式会员。

党的十八大后,上海自贸试验区成为保险业改革创新最好的突破口和试验田。

一批新型保险机构诞生。自2013年9月起,上海保险业在自贸试验区陆续铺设了服务机构。与此同时,首家混合所有制人身险法人公司上海人寿、首家高端健康险公司太保安联健康、首家养老投资管理公司太平洋养老产业投资公司、首家专业再保险经纪机构江泰再保险经纪、首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等密集设立。2013年12月,全国唯一的专业性航运保险社团——上海航运保险协会设立。2014年10月,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公司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2015年12月,中国保险投资基金正式成立并落户上海。2016年6月,上海保险交易所正式揭牌成立,是全国唯一的保险要素市场组织形式,更是完善国际国内保险产业链的重大突破。

一批简政放权新举措推出。上海保险市场从产品、机构、人员监管等方面进一步简政放权,相关措施从自贸区复制推广至全市,为上海保险市场提高效率、增强功能创造监管环境。2014年7月,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在上海正式实施,通过7×24小时电子化注册平台,为全国范围内的财产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提供产品注册管理服务,并建立起国际化的产品注册标准。2014年8月,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股权信息平台在上海正式上线,采用“互联网+保险中介监管”的方式,强化对保险中介法人治理的监管,促进上海保险中介市场繁荣发展。

一批创新业务涌现。推出了全国首个航运保险协会条款“无船承运人责任保险”,本外币保单双向跨境业务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国产大飞机保险、迪士尼乐园保险、知识产权保险、影视完片保险等相继问世,“快处易赔”车险事故理赔处理系统上线,“上海市水灾风险电子地图”开创了国内首个单项风险防范技术标准,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医保个人账户余额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个人税优商业健康保险、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城市巨灾保险等试点项目成功开展,“上海市住宅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试点并全面推开,保险业投资兴建的养老社区相继投入使用。


2018年6月7日,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全国首单仪式在上海举行。

一批监管创新举措落地。通过分类监管、费用管控、诉调对接等机制建设,上海已基本建立起现代化监管体系框架。如:建立全过程风险监管评估体系,推动保险公司加强内控管理。创新监管手段,丰富非现场监管数据库、保险资金运用属地监管等手段,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动态监测制度。建立保险与司法机关联合工作机制,上海保险业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

持续发力服务国计民生

2017年,上海保险业共提供风险保障1158.33万亿元,是2013年的4.14倍。同一年,上海保险业赔款与给付支出548.93亿元,是2010年的15.06倍。单位保费赔付不断上升所体现的是上海保险业已成为服务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机制,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保险的功能从经济补偿开始向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

2014年3月的一天,家住浦东川沙镇的孙先生突感头疼,接着疼痛遍及全身。到医院检查后,确诊患有恶性肿瘤“母体胶质瘤”。此前,孙先生的妻子已经患有近三年的精神病,这让原本靠低保度日的家庭不堪重负。孙先生说:“患病之初,都不太想治了,直到有了大病保险,才让我的生活重新燃起希望。”孙先生所说的大病保险是2015年正式上线的上海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凡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者,在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个人自负的费用可由大病保险资金报销50%,报销金额上不封顶。上海的大病保险在全国首创病种保障模式和第三方医疗告知制度,并在当年实现了全覆盖。

随后,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个人税优健康保险、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个人税延养老保险等试点陆续落地,上海百姓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保险保障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保险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机制则体现在运用责任保险促进社会管理模式转变。如创新推出地下空间综合保险、防汛墙保险,乳制品、婴幼儿食品、食用油等纳入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范围。社区综合险实现上海全覆盖。此外,全国首建客运人责任险第三方监测平台,首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第三方安全评估模式和三维标度下安全评价标准。率先运用“保险+气象”合作模式,研发应用上海市水灾风险地图。

如今在上海,保险真正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期间,出口信用险累计支持上海对外贸易1249亿美元,服务出口企业3629家,支付赔款2.7亿美元。科技贷保险共支持68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亿元贷款。首台(套)保险试点为C919大飞机项目提供风险保障逾10亿元。保险资金通过债权、股权等方式,参与上海城市建设,截至2017年末,保险资金累计投资上海重大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1633.65亿元,位列全国第一。

今天,当你站在陆家嘴中心的巨大的圆形过街天桥上,对岸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与环绕在你周围的现代化建筑群交相辉映,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保险机构集聚在此,使这里成为我国保险行业功能最齐备、创新最活跃、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上海也成为全国唯一具有完备保险机构体系和保险要素市场的中心城市。

改革开放40年,保险业是上海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行业质量和效益不断凸显,成功实现了从初创到繁荣发展的历史巨变。一组数据提供了有力佐证:1978年至今,上海保费收入从最初的1744万元,上升至2017年的1587.10亿元,39年的复合增长率26.33%。

2017年保险业增加值396.99亿元,占金融业比重7.45%,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0.9%增长到1.32%,保险业就业人数近4万人,约占上海金融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3。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为5.27%和6563元/人,在全国均位居前列。

40年来,上海保险业率先开放,深化改革,持续创新,始终在服务大局和全局中滋生力量、发展自身,形成保险业与国家愿景、上海蓝图同频共振的良好发展格局,上海保险业的影响力、支撑力和辐射力也从黄浦江畔登上国际舞台,上海成为全球保险市场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2017年,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保险业排行榜中首次位列第一,上海保险业改革开放排头兵和保险资源配置的战略优势地位更加突出。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上海银保监局筹备组表示,未来将在中国银保监会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紧抓上海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扩区建设发展新契机,进一步推动落实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银行业保险业扩大开放系列举措和“上海扩大开放100条”,全面提升上海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和国际竞争力。

上海曾是民族保险的发祥地,这座昔日远东保险中心城市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又将迈上新的征程,朝着建成国际保险中心的目标奋力前行。

本版图片由上海银保监局筹备组提供


时来天地皆同力 浦江两岸共潮涌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8-12-17

□记者 付习习

潮起浦江之东

改革开放40年、浦东开发开放28年,如今的浦东已成为上海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缩影,更是带动上海金融中心发展的主战场。

1991年1月,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阐述了有关改革开放的一些重要问题。邓小平说: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而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邓小平还说: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浦江东岸由此铺开沧桑巨变的瑰丽画卷。以创新为动力,以转型为方向。经过20余年开发开放,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这一点,体现在上海保险业的发展上,尤为明显。

时间退回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的上海保险业基础十分薄弱,只有人保一家,而真正意义上的寿险还是一片空白。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后,1991年,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率先搬迁浦东,响应上海市委、市人大提出的建立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构想。之后,工、农、中、建、交行及上证所等机构相继选址浦东,一时间,陆家嘴方圆1.7平方公里的地块成了金融机构竞相入驻的“风水宝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市浦东分公司也选址在浦东东昌路520号,于1991年1月30日开业。在创建的第一年里,浦东分公司开办了包括政治风险在内的数十个险种,采用国际保险市场上的一些通用做法,积极为浦东新区的广大客户提供各种保险服务,还特设电报投保服务项目,为改善浦东新区投资环境提供了保险保障。

时任人保上海市分公司总经理的何静芝向本报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对开发浦东的号召,人保迅速反应,浦东分公司设立的起点很高,级别只比上海市分公司低半格。当时的小陆家嘴地区没有像样的商业大楼,办公楼也是租借的,周围都是居民区低矮的平房,窗外还有大片农田。员工们大多住在浦西,上班需要乘轮渡过江。”如今位于陆家嘴核心区域的中国保险大厦就是在其任上破土动工,提到当初的设想,何老动情地说:“当时给这座大楼取名中国保险大厦,并不是想用作人保的办公大楼,而是相信未来上海也会发展出像劳合社一样的保险组织,世界各地的保险机构都可以聚集在这座大楼里形成我们自己的保险市场。”后来由于1996年人保改制,大楼管理权归属了中国人寿,今天这座大楼楼顶悬挂着中国人寿的绿色标志,是陆家嘴地区甲级写字楼。虽然当初何老设想的世界各国保险机构齐聚的景象并未在一座大楼里实现,但是却在这座大楼所在的陆家嘴金融城——这一保险行业开放创新的集聚地,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实现。

今天的陆家嘴,根据陆家嘴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宇翔的介绍,集聚了4.2万家企业,拥有证券、期货、保险、黄金等13家国家级要素市场和功能性金融基础设施机构,持牌类金融机构842家,已成为全国金融机构最集中、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金融服务体系最齐全、金融专业人才最集聚的区域。在这里,诞生了保险行业的诸多全国“第一”: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第一家保险交易所、第一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第一家航运自保公司、第一家扩展经营范围的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等等。


2016年6日12日,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陆家嘴论坛上举行。

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整个浦江两岸,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40年间,保险业与这座城市一起经历了史诗般的巨变。

迈出保险业对外开放第一步

前不久的11月25日,作为我国金融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最新的积极成果,世界最大的保险集团之一安联集团宣布,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正式获批筹建,这一我国首家新设立的外资保险控股公司将落户上海浦东。保险业曾经在我国金融业之中最早全面对外开放,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则在上海迈出了第一步。


1992年,美国国际集团(AIG)成为第一家获准在中国经营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机构。2007年9月24日,美亚财产保险公司正式成立,成为AIG在华独资子公司。

199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一次保险业会议上说:“我们得让外资进来,带着他们先进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年,上海在全国率先进行开放保险市场试点,随着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一起进入的是先进的理念技术,友邦的保险代理人营销方式,给上海乃至整个中国保险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1992-2001年间,全国第一家日资保险公司——日本东京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第一家中外合资人寿保险公司——中宏人寿保险公司、第一家外资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等相继登陆上海。瑞士丰泰、美国安泰人寿、新加坡大东方人寿、英国皇家太阳联合、中法合资金盛人寿、中澳合资中保康联人寿、美国联邦、中美合资恒康天安人寿保险公司纷纷在上海成立。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英国罗便士国际保险公估集团在上海设立全国唯一的外资独资公估公司、世界第三大再保险集团德国通用再设立上海分公司、我国首家中外合资保险经纪公司——中怡保险经纪公司在上海开业。2004年,首家台资保险公司——国泰人寿设立。2007年,英国劳合社中国公司设立。随着一批合资保险公司的落户,一批外资人身险公司分支机构的铺设和外资财产险公司纷纷“分转子”,上海成为外资保险机构最多、开放度最高的城市。

2013年上海自贸区的挂牌成立,建设国际保险中心愿景的提出,使上海在我国引领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中再次一马当先。

2015年9月16日,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年会上,上海航运保险协会经过会员大会投票通过代表中国入会,并于次年开始发布上海航运保险指数。同年,上海环亚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正式被伦敦劳合社批准成为中国第一家劳合社注册经纪人。

今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有关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重要讲话,上海保险业再一次站在全面扩大开放的潮头。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除首家新设立的外资保险控股公司获批即将登陆上海外,外资保险经纪机构率先在上海全面放开经营范围,全国第一家合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工银安盛资产管理公司也在沪获批筹建。

截至2017年末,上海共有外资保险法人公司28家,数量位居全国之首,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外资保险代表处25家;在沪外资保险分公司20家;上海保险业共有2万余名外籍高管和员工,“十二五”时期,保险业共有3名外籍人士获得上海市“白玉兰”奖。

同时,市场外向度也在大幅提升。中国航运保险标准规则与国际实现互认互通,发布全球首个航运保险专业指数“上海航运保险指数(SMII)”。复星国际有限公司收购了美国梅多布鲁克、葡萄牙Fidelidade等多家海外知名保险公司。截至2017年末,上海保险业共为80余家“一带一路”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出口信用风险保障,基本实现沿线国家全覆盖,支持“走出去”项目31个、涉及承保金额30.85亿美元。

领改革创新风气之先

作为保险机构体系在全国最早发育成熟的地区之一,上海保险业曾经在全国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个提出建设上海保险交易所和再保险交易市场的设想,上海市机动车辆联合信息平台首次将保险价格调节机制运用于城市交通管理,上海世博会首次按国际规则招标制定保险方案。在全国率先实现社区综合保险、养老机构责任保险、旅游责任保险、校方责任保险等的全市覆盖,率先创新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地下空间保险、防汛墙保险、拆迁工程综合保险等新型责任险种。上海市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绿叶蔬菜保淡价格保险、蔬菜气象指数保险、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等引领全国农险产品创新工作,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开创了保险、银行、政府联合信贷的先例,具有健康、养老和理财功能的投资连结保险等寿险产品率先在上海推出,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和虹口区旧区改造项目分列全国保险不动产债权投资、股权投资的第一单。


2015年9日16日,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柏林年会正式通过决议,同意上海航运保险协会代表中国加入。IUMI是全球最大的航运保险协会组织,具有142年历史,拥有包括英国、美国、德国等世界航运保险强国在内共计55个国家和地区的航运保险协会作为正式会员。

党的十八大后,上海自贸试验区成为保险业改革创新最好的突破口和试验田。

一批新型保险机构诞生。自2013年9月起,上海保险业在自贸试验区陆续铺设了服务机构。与此同时,首家混合所有制人身险法人公司上海人寿、首家高端健康险公司太保安联健康、首家养老投资管理公司太平洋养老产业投资公司、首家专业再保险经纪机构江泰再保险经纪、首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等密集设立。2013年12月,全国唯一的专业性航运保险社团——上海航运保险协会设立。2014年10月,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公司在上海设立了分公司。2015年12月,中国保险投资基金正式成立并落户上海。2016年6月,上海保险交易所正式揭牌成立,是全国唯一的保险要素市场组织形式,更是完善国际国内保险产业链的重大突破。

一批简政放权新举措推出。上海保险市场从产品、机构、人员监管等方面进一步简政放权,相关措施从自贸区复制推广至全市,为上海保险市场提高效率、增强功能创造监管环境。2014年7月,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在上海正式实施,通过7×24小时电子化注册平台,为全国范围内的财产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提供产品注册管理服务,并建立起国际化的产品注册标准。2014年8月,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股权信息平台在上海正式上线,采用“互联网+保险中介监管”的方式,强化对保险中介法人治理的监管,促进上海保险中介市场繁荣发展。

一批创新业务涌现。推出了全国首个航运保险协会条款“无船承运人责任保险”,本外币保单双向跨境业务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国产大飞机保险、迪士尼乐园保险、知识产权保险、影视完片保险等相继问世,“快处易赔”车险事故理赔处理系统上线,“上海市水灾风险电子地图”开创了国内首个单项风险防范技术标准,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医保个人账户余额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个人税优商业健康保险、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城市巨灾保险等试点项目成功开展,“上海市住宅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试点并全面推开,保险业投资兴建的养老社区相继投入使用。


2018年6月7日,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全国首单仪式在上海举行。

一批监管创新举措落地。通过分类监管、费用管控、诉调对接等机制建设,上海已基本建立起现代化监管体系框架。如:建立全过程风险监管评估体系,推动保险公司加强内控管理。创新监管手段,丰富非现场监管数据库、保险资金运用属地监管等手段,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动态监测制度。建立保险与司法机关联合工作机制,上海保险业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

持续发力服务国计民生

2017年,上海保险业共提供风险保障1158.33万亿元,是2013年的4.14倍。同一年,上海保险业赔款与给付支出548.93亿元,是2010年的15.06倍。单位保费赔付不断上升所体现的是上海保险业已成为服务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机制,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保险的功能从经济补偿开始向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

2014年3月的一天,家住浦东川沙镇的孙先生突感头疼,接着疼痛遍及全身。到医院检查后,确诊患有恶性肿瘤“母体胶质瘤”。此前,孙先生的妻子已经患有近三年的精神病,这让原本靠低保度日的家庭不堪重负。孙先生说:“患病之初,都不太想治了,直到有了大病保险,才让我的生活重新燃起希望。”孙先生所说的大病保险是2015年正式上线的上海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凡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者,在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个人自负的费用可由大病保险资金报销50%,报销金额上不封顶。上海的大病保险在全国首创病种保障模式和第三方医疗告知制度,并在当年实现了全覆盖。

随后,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个人税优健康保险、医保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个人税延养老保险等试点陆续落地,上海百姓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保险保障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保险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机制则体现在运用责任保险促进社会管理模式转变。如创新推出地下空间综合保险、防汛墙保险,乳制品、婴幼儿食品、食用油等纳入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范围。社区综合险实现上海全覆盖。此外,全国首建客运人责任险第三方监测平台,首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第三方安全评估模式和三维标度下安全评价标准。率先运用“保险+气象”合作模式,研发应用上海市水灾风险地图。

如今在上海,保险真正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二五”期间,出口信用险累计支持上海对外贸易1249亿美元,服务出口企业3629家,支付赔款2.7亿美元。科技贷保险共支持68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亿元贷款。首台(套)保险试点为C919大飞机项目提供风险保障逾10亿元。保险资金通过债权、股权等方式,参与上海城市建设,截至2017年末,保险资金累计投资上海重大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1633.65亿元,位列全国第一。

今天,当你站在陆家嘴中心的巨大的圆形过街天桥上,对岸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与环绕在你周围的现代化建筑群交相辉映,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保险机构集聚在此,使这里成为我国保险行业功能最齐备、创新最活跃、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上海也成为全国唯一具有完备保险机构体系和保险要素市场的中心城市。

改革开放40年,保险业是上海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行业质量和效益不断凸显,成功实现了从初创到繁荣发展的历史巨变。一组数据提供了有力佐证:1978年至今,上海保费收入从最初的1744万元,上升至2017年的1587.10亿元,39年的复合增长率26.33%。

2017年保险业增加值396.99亿元,占金融业比重7.45%,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0.9%增长到1.32%,保险业就业人数近4万人,约占上海金融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3。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为5.27%和6563元/人,在全国均位居前列。

40年来,上海保险业率先开放,深化改革,持续创新,始终在服务大局和全局中滋生力量、发展自身,形成保险业与国家愿景、上海蓝图同频共振的良好发展格局,上海保险业的影响力、支撑力和辐射力也从黄浦江畔登上国际舞台,上海成为全球保险市场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2017年,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保险业排行榜中首次位列第一,上海保险业改革开放排头兵和保险资源配置的战略优势地位更加突出。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上海银保监局筹备组表示,未来将在中国银保监会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引,紧抓上海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扩区建设发展新契机,进一步推动落实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银行业保险业扩大开放系列举措和“上海扩大开放100条”,全面提升上海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和国际竞争力。

上海曾是民族保险的发祥地,这座昔日远东保险中心城市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又将迈上新的征程,朝着建成国际保险中心的目标奋力前行。

本版图片由上海银保监局筹备组提供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