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香港保监局6月26日成立,两地保险市场相互开放呼之欲出

发布时间:2017-06-28 13:19:40    作者:    来源:保险文化

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公告,香港保监局将于今日(6月26日)正式接手监管香港保险公司,并计划在两年内逐步接手监管香港保险中介,香港保险业即将迎来监管新时代。

据香港保监处公布的保险业业绩情况,香港保险在近几年发展形势向好,尤其是内地保民专程赴港消费为其规模保费增长贡献良多。2016年度内地赴港购险保费约686亿港元,占比37%;2015年时约316亿港元,占比24.2%。一时间,香港保险产品在内地风行,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近期种种乱象更被保监会着力整治。

有意思的是,近来两地监管部门接触频繁,监管政策相向而行,双方已达成诸多共识。如今年5月份“偿付能力评估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正式启动偿付能力监管等效评估工作,以实现监管制度等效互认,增进两地保险监管互信。

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香港与内地保险市场相互开放似乎已呼之欲出,俩俩相望之下,内地保险业同仁或许会惊呼:“狼”真的要来了?

外资险企长期受限,“框架协议”令人遐想

长期以来,内地保险市场对外资进入实行严格限制,外资占比不得超过50%。今年2月,有外媒报道指出,中国考虑提高寿险公司外资比例,或者允许外资在中国大陆全资拥有寿险子公司。当前,友邦是中国国内唯一一家外商独资寿险公司,因其成立于相关法规生效之前,但分公司数量也仅5家。

而据保监会公布的行业数据显示,外资险企在内地业绩平平。以寿险为例,28家外资险企1-4月原保费收入占比81家寿险公司原保费总收入仅6.31%。财险方面,22家外企在83家财险公司中占比更低,为1.88%。

而香港险企及其产品在内地的遭遇,就更是令人唏嘘。

事件一:中国银联确认“在香港无法再刷银联卡缴保费”

据媒体报道,中国银联确认于2016年10月29日凌晨起,全面暂停以银联为支付渠道,缴纳香港保险保费业务。

事件二:中国保监会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

文件中,保监会提出“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

事件三:中国保监会严厉打击境内机构非法代理香港保险产品行为

2016年底以来,中国保监会开展了打击非法销售、非法代理香港保险产品行为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已有1家公司被注销,35个网站或微信公众号被关闭,27个网站或微信公众号采取整改措施。

诸多事件似乎都在证明,内地保险业不欢迎外资进入,更不欢迎香港险企涉足。“框架协议”则给予行业充分的想象空间。

香港市场长期开放,内地险企在港发展良好

与内地的相对封闭不同,香港对于保险公司设立保持开放态度,保险市场高度自由。在香港保监处备案的160家保险公司中,除在香港注册成立的险企之外,还有在美国、法国、英国、瑞士等国注册的险企。其中,眼熟的内地险企有中国太平、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银保险、太平洋保险等。

与外资在内地的境遇不同,内地险企在香港的发展势头相对趋好。据悉,在长期保险业务方面,2016年度中国人寿(海外)公司在港业务收入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19.5%;在一般业务方面,2015年度中国太平保险(香港)公司规模保费在港排名第二。

近来,受内地收紧保险牌照发放影响,内地资本开始涌向香港保险牌照。如恒安标准人寿就宣布将进军香港保险业,收购母公司英国标准人寿在香港的子公司标准人寿保险(亚洲)有限公司。

有业内人士认为,近些年来,内地客户赴港投保香港保险的热情持续高涨,也是吸引内地资本投资香港保险业的一个理由,可以为内地高净值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

香港保险有诸多优势,内地同行应认真学习

“赴港购险”“资金入港”,似乎都在证明香港保险独具吸引力,也让内地同业的脸面不够光彩。

香港保险业发展历史悠久,行业底蕴深厚,法规完善并与国际接轨。近年来,香港保险业的稳健发展与内地保险业的风云变幻形成鲜明对比。据悉,香港保险业已脱离产品竞争时代进入服务竞争时代,并凭借优质服务享誉内地,这也正是近期香港“地下保单”事件的原因所在。可以说,香港保险业有诸多值得内地同业学习的地方。

1.产品保障范围更加宽泛,价格却更加实惠

与内地保险公司在产品差异化上竞争不同,香港保险产品体系更加成熟,价格更加实惠,进入服务竞争时代。

对比香港与内地的大病保险产品保障内容,基本上会发现,香港产品保障范围更加宽泛,而内地产品虽然强调疾病种类多,但单个病种内保障范围限制更多,整体保障范围相对狭隘。

另外,大陆保险产品在设计上总体偏向臃肿,尤其投资收益与保障利益纠缠不清,导致供需错位现象,是当前行业一大痛点。

在保费方面,对比两地寿险产品,同样保额的保费,香港保险保障额度比内地保险高出30%以上,同样的保障额度,香港保险的保费比内地保险低25%左右。

保费实惠除与香港独特社会环境相关之外,更与其行业发展水平相关。香港保险业发展历史悠久,世界顶尖保险公司均在香港设立公司,这就意味着香港保险高度市场化,竞争非常激烈,价格相对更便宜。

建议:在拼产品层面,内地保险业可借鉴香港成熟的产品体系,在顺应“保险姓保”及网络化发展趋势之下,实行供给侧改革,在产品设计上着重于风险保障与简单化。

2.服务快捷高效,“严进宽出”获消费者青睐

与内地“销售误导”与“理赔难”问题严重等情况不同,香港保险处于服务竞争层面。

对内地消费者而言,除因“在地化”限制之外,同样可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服务。客户只是投保需要去香港,理赔、提取分红等服务都无需再次赴港,通过顺丰快递即可解决问题。香港保险公司林立,竞争激烈,因此能给客户带来更人性化和更优质的服务,理赔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大病保险上,香港保险更加强调核保与理赔程序,采取“严进宽出”态度,投保时严格核保,而理赔时明确资料要求并关注真实性。通过严格核保,保险公司对投保人情况掌握精准,通过明确资料要求,方便理赔资料提交,从而实现快速理赔。

建议:在拼服务层面,内地同业要向香港同业取经的不是技术而是理念。如产品保障范围“宽泛化”理念,“严进宽出”核保理赔理念,都是真正为消费者服务的先进理念。

3.独立代理人制度,佣金高但返佣被明令禁止

香港保险与内地最大的不同,或在于代理人制度上。根据保险代理登记委员会提供的统计数字,截至2016年底,在登记委员会登记的保险代理商共有2482家,个人代理人则有63148名,以及负责人及业务代表26835名,获授权的保险经纪也已经达到了756名。

与内地代理人依附于保险公司不同,香港以独立代理人为主。这种制度对代理人个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与之相应,香港保险业整体佣金水平也高。其中纯风险保障型的产品,包括终身寿险、定期寿险,提成比例都可以达到80%左右,而重大疾病保险也可以达到50%。趸交方面,香港地区佣金支出约占总保费的5%至7%,也普遍高于内地。

另外一个更切痛点的话题则在于佣金制度上。以车险为例,内地监管通过放宽费率以鼓励其市场化。然而各保险公司为抢夺市场份额,除调整保费费率之外,还会变相鼓励代理人推出各种优惠甚至返佣,导致车险市场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低效益水平。而在香港,返佣被明令禁止,甚至可以索贿受贿论处。

这种独立、高佣和严格监管的环境,为香港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服务队伍。

建议:在营销员管理制度层面,内地除可参照国际经验调整其发展方向外,更应对佣金制度进行深入改革,在提高营销员待遇的同时,倒逼营销员提高服务水平。

自由市场之下,两地监管经验互融互通将是重点

内地与香港保险业在适用法规上的差异,在交流日益频繁之时应当成为全行业思考重点。

比如,保险免责条款一般都经由监管部门规范。有业内人士对比香港与内地的免责条款:“香港保险免责条款较少,一般在四条左右,且都有明确解释;而内地的免责条款较多,而且很多比较抠字眼”。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种微小的差异体现到行业服务层面,就是“严进宽出”的香港理赔服务,与“扯皮耍赖”的内地理赔服务。

由此可见,法规上的微小差异即可在行业发展上形成“甩鞭”效应,导致行业服务水平呈天壤之别。香港保险的优质服务理念来自何方?从以上对比中即可见一斑。香港正是凭借严格监管,通过禁止返佣倒逼代理人提升服务能力,通过严格理赔条款倒逼保险公司提升服务能力。

总之,在香港与内地保险业交流更加开放频繁,市场竞争更加自由的新形势下,一方面内地保险业应加快借鉴香港保险业经验完善监管法规,另一方面应加快两地法规融合,实现法规一体化。如此,才能既让香港保险业把国际先进理念引进来,倒逼内地产业发展,又能让内地保险业通过香港与国际接轨,从而稳健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