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唐山印象

发布时间:2016-07-26 10:44:47    作者:张爽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本报记者 张爽

如今走在唐山街市里,几乎已看不出地震留下的痕迹,林立的高楼,喧闹的商场,以及拥堵的交通,和一座普通的城市并无差别。

或者说,还是有差别的,曾经钢铁、煤炭产量的名列前茅,现在京津冀雾霾的肆意笼罩,让唐山经常成为网络段子手们调侃的对象。

如果不是刻意提起,40年前那场让一座工业城市毁于一旦的地震,并不存在于那些未曾经历过的人的记忆中。

然而,它给这座城市打下的烙印却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

纪念墙前一对悲伤的母女紧紧相拥。

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前,头顶烈日的工人正对着刻有死难者名字的纪念碑作业,我问,是在修复吗?回答说,新刻的,人太多了,要分批刻。

与1986年修建的老抗震纪念碑临街而望的,是代表唐山新风貌的唐山百货大楼,不远处几栋高层楼房傲然挺立,看上去与其他的市中心一样时尚而现代。不同的是,据说这些高层建筑物的一层已经出现裂缝。由于地震的影响,在唐山,很多地区是不能修建高层的。

而对于有些幸存者来说,伤痛已经融于后来的生活。姜立梅曾经有一个要好的同学,在地震中和哥哥姐姐一起变成了孤儿,地震后不久的一段时间里,大哥总是打妹妹。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一边要承受失去父母的痛苦,一边要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过大的压力让男孩暴躁不已。

刁敏家旁边原来住着桥梁隧道领域一位早期的专家,据她回忆,就是这位专家把茅以升招进了唐山铁道学院,也即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专家和妻子在这次地震中去世,留下了两个年轻的女儿。失去了父母的照顾,两个姑娘很快嫁人,并成了最后一批返城的知青。刁敏说,现在偶尔还能在路上遇到她们,看得出生活状况一般,“如果当时她们的父母没死,也许会好很多。”

在亲历者看来,曾经让很多人在电影院里泣不成声的《唐山大地震》,“把地震美化了”,“真的唐山地震要比演的惨烈十倍,还不止”。但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虽然说到动情处声音也会哽咽,可在回忆往事的时候,这五位受访对象的语气十分平静。

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地震的惨烈,而是震后那段“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日子。从简易帐篷到简易棚,再到翻盖平房,十多年简陋的居住环境成为那个年代人的共同记忆。最初的简易帐篷是临近的人们抽出已经倒塌的房棱和木椽搭起来的,上面蒙一层塑料布,后来救援部队赶到才有了油毡,在这样的环境中,有饭大家分,有水大家喝,有困难大家帮……他们在讲这段故事的时候,几乎都会说到一句话:“那个时候不像现在,人们的思想都特别朴实。”以至于有那么几个瞬间,我甚至认为,那段生活于他们而言是不是有些“珍贵得令人怀念”。或许过滤伤痛,留下美好本就是记忆的一种本能。

不过,在采访过程中,最启发我的是王悦贤的一个观点,他说,任何灾难之后的人员伤亡、恢复生产等问题,通过募捐,通过“八方支援”是解决不了的。现在我们主要还是依靠国家,依靠政府,今后能不能加入保险的制度安排?或许,这个问题需要所有关心巨灾保险的人一同思考。

今年4月,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唐山开幕,而世园会的所在地就是40年前唐山地震的震区。我不知道这样的安排是否是有意而为之,但我在唐山遇到的每个人都会对我说,“你去我们世园会看过没”或者“你去我们世园会看看吧”。我想,在唐山人眼里,已经把世博园当成四十年来“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