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履行社会责任 树立行业形象

发布时间:2015-09-15 08:57:27    作者:宫伟瑶 高嵩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记者 宫伟瑶 高嵩

当前,保险业在服务国民经济转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等方面担当责任。面对社会发展新格局、行业发展新形势和品牌传播新渠道等新变化,保险业如何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值得全行业共同关注和高度重视。在第23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上,多家保险公司高管就保险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等议题进行了圆桌对话。

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杜增良:保险行业的天然属性是具有社会责任,当前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新国十条”的颁布,保险企业又肩负了新的使命。保险企业应该怎么样顺势而为?

太平洋产险发展企划总监王飚:对保险主体来说,贯彻落实“新国十条”,需要我们承担更多的行业和社会责任。在丰富产品体系,推进传统产品升级体系,优化业务风险选择,提高业务运营和客户效能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公司转型发展与践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比如在“东方之星”翻沉事故中,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了意外保险;又比如加大战略投入,大力开展农业保险,为广大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自2014年末,公司累计为农业保险支付赔款23亿元,受益农户超过110万户。正如太保集团总裁霍联宏所说,保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经营的活动,推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

大地保险监事会主席郭敏:“新国十条”的提出,赋予保险业更重要的社会职责。作为保险企业,面对提出更高要求的新形势,如何履行好社会责任?我认为是整个行业乃至每个保险企业甚至每个从业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只有把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业务发展跟履行社会职责密切地结合起来,企业才能快速发展壮大,行业才能健康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才能得到提升。这是一个机遇,当然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把握机遇的基础就是要练好内功,提升服务经济的能力,提升满足消费者保险需求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顺势而为,从而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与国家对保险的要求同步。

杜增良:接下来请各位嘉宾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和转型升级战略,就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造福社会民生来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中邮人寿副总裁刘斌:中邮人寿自成立以来,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目前在全国18个省展业,开设21700多个网点,且70%以上的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立足于服务“三农”、服务基层,目前客户累计达到270万,而将近75%的客户都是在县及县以下。比如公司开办的小额保险,主要来自于小额信贷保险,这些客户是跟邮储银行联合开发的,其中80%以上的客户是面向“三农”的。

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依托于中国邮政这个大品牌和履行社会责任的传承,中邮人寿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公司也比较注重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品牌创新,成立6年来,从公司开业没有搞庆典而把这些钱用来承担社会责任宣传品牌以来,屡屡创新。邮政渠道作为保险代理最重要的渠道,中国邮政集团包括整个代理保险的家数也是比较多的,通过这几年的合作,中邮人寿奠定了自身的品牌形象。我们在地方调研时,老百姓说:“邮政网点代理保险这一块,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中邮人寿最可靠。”

吉祥人寿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杨克佳:我作为《中国保险报》的读者和15年前太平洋保险的客户,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感到非常高兴,也感到非常亲切。吉祥人寿是一家总部在湖南的新公司,目前还主要在湖南发展。今年8月份才到河南开立分公司。作为新的市场主体,如何进行创新发展?我们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我们的一种尝试和突破口。所以我们企业的文化理念就是“常怀功德的心,常做功德之事”,包含了3个方面的元素,第一要精准,就是做功德;第二要务实,要用心来做,不能做表面文章,履行社会责任,要扎扎实实去做,让老百姓能够感受到;第三就是要持续。

去年公司在湖南安化开展扶贫助学支教活动,今年省委、省政府又给我们一个新任务,到一个贫困村进行帮扶。2020年国家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贫困人口的脱贫是一个关键点,全国有8900多万的人口需要脱贫。湖南省是全国贫困人口超过500万的6个省之一,现在有596万人口需要脱贫,把脱贫作为突破口来抓。应该说我们这些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企业也得到了成长,员工也有收获,团队建设也有进步。

合众人寿副总裁徐彬:合众人寿在创立之初,就搭建了助学型的公益平台。公益平台主要由公司来搭台,由营销人员和客户来唱戏,比如由业务员来邀请他的客户及其家庭到边远贫困山区去给那里的孩子献爱心做公益。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提升业务员自身的爱心意愿,也能够带动客户去参与公益活动。

谈及保险要转变形象,从保费导向转为保障公益的形象。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的发展,大部分是通过营销员在一线去开拓市场,去服务客户,所以营销员也代表了公司的形象,也代表了保险业的形象。公司创办这个活动,也是希望让营销员能够通过爱心传递来更好地服务客户,也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公益的活动。

信达财险董事会秘书倪自团:谈一点我个人的认识。保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从保险企业自身经营中承担的社会责任,向客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产品。在理赔、在资金给付上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发挥好保险应有的雪中送炭的作用;二是保险企业在经营活动之外的社会责任,通过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来回馈和造福社会,应该是践行保险扶危济困的使命。

作为一家财险企业,车险业务中可能会遇到不属于保险理赔的范围,但车险投保人又很需要这方面的服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推出了“益+1”公益活动,益是帮助救助,1是爱心1传1。创新了空中调度路面救援、公益使者加爱心传递这么一个特有的公益服务模式,把广大客户朋友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通过我们的示范和引导、互相的救助来唤醒城市的正能量,树立正气,搭建消费者和企业服务的桥梁。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经理叶国标:我觉得今天《中国保险报》和太保集团举办这个论坛,来研讨保险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这个议题非常有意义。目前,保险业在国内发展的水平与国际水平还有差距,但差距恰恰也是空间和潜力。中国保险业的密度在世界保险业里面还是靠后的,公民的保险意识还不强,保险体系也不健全,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等等,这也就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的前景。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是新华社和上海人民政府合作的战略成果,第一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大局,第二服务新华社经济转型的大局,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接轨世界。

复旦大学保险研究所所长徐文虎:社会责任的问题,确实是保险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个新转折点,“新国十条”是一个标志。保险业要加快发展,深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很重要的就是要转变形象。要发展,不转型是发展不了的,因为老百姓不接受你,社会不接受你。社会接受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客户受教育的一面,二是保险公司自身要把社会责任贯彻好,要转变形象。所以这两个方面工作是同时互进,来推动保险转型。转变保险形象包含很多内容,比如保险意识、保险产品、保险人才、保险营销都要转型。

转型是为了什么?转型是为了发展。社会责任在当今保险转型发展过程中,首先要讲责任。公司只讲保费,其他不管,不讲责任,不讲形象,是发展不了的。若下一步要发展的话,行业的社会责任在哪里?行业的社会形象是什么?这是一定要解决的问题,不解决不可能有后发优势。“新国十条”出台以后,集中爆发是一个后发优势,是在历史发展阶段中凸显出来的。

杜增良:您感觉保险行业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方面,与其他一些比较领先的行业,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是短板?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杰:从我的角度来看,保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于6个方面,第一要参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第二要推动经济补偿机制的完善,第三要促进社会治理水平提高,第四要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第五要夯实行业发展的基础,最后就是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我认为保险企业应该贯彻七部委下发的扶贫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升扶贫的覆盖面和渗透度,同时要充分发挥保险业作为社会稳定器的作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以及社区建设。同时要开发针对弱势群体的创新型产品,在企业内部倡导与构建公益理念认同感,搭建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平台,要鼓励保险从业人员积极参与爱心支教,捐资助学,参与社区服务、帮扶孤残等志愿活动。

对保险行业和保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些建议:第一,整个保险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推进主体,比如说监管机构或者说行业协会、《中国保险报》这种媒体。

第二,刚刚看这些奖项,有一点点感受,我们也在研究公益项目。去年我们发布的公益蓝皮书里面除了把三百强企业的公益指数做了研究以外,当时也研究了接近190多个项目,最后通过专家研讨会,评出来10个最好的五星级公益项目。这些公益项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定要跟企业的战略高度契合。在管理上,必须要开展公益项目相关的评估,不管是自己独立开发做的,还是委托公益组织做的,项目进行过程中,一定要有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提升。保险企业在培育公益项目的时候,可以以此作参考。

第三个从绩效上,一定要按年度去梳理,投入了什么,影响了什么,改变了什么,项目成效到底如何,一定要有相对量化的标准。

最后,做公益项目时,一定要注重创新型和可持续性。现在开展公益项目的企业非常多,类似的地方也很多,怎样通过别出心裁的设计,让项目有辨识度非常重要。保险企业可能有一个优势,跟主业结合起来非常方便。要不断地坚持下来可能才能形成品牌影响。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尽量让好的项目管理、项目设计对这个社会有一些帮助,让更多的企业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