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年金总监兼战略部总经理李连仁:

以专业管理助力中国养老业

发布时间:2014-12-24 20:59:01    作者:康民/整理报道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由《中国保险报》主办、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21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于12月18日在北京举办,本期对话的主题为“养老保险:前景与路径”。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年金总监兼战略部总经理李连仁在会上发言。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年金总监兼战略部总经理 李连仁

以下是发言摘录:

在中国,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的专业化程度还远远没有成熟,除了保监会审批的5 家养老保险公司之外,其他的年金管理资格都是分散在金融机构的一个部门中,其实都是非专营的,远远不能适应中国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发展需求。

从企业年金业务发展来看,平安养老10 年来一直希望通过专业的年金投资和受托管理,为中国养老事业作贡献。但从社会保障的三个支柱发展来看,还是不尽如人意。比如第一支柱,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的增长率已经落后于退休支付的增长率,而在过去,缴费基本能够达到20%以上的年增长率。这种缴费和支付的增长落差如果长期持续,将带来基本养老基金不足以支付退休金的隐患。

那么问题来了,该怎么解决缴费增长趋缓的问题?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是市场化投资。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积累量大概有3 万亿元,但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目前只能存在银行,收益率远远无法与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年金相比,某种程度上是变相的贬值。从国际经验看,退休金积累的规模,只有很小比例是缴费所贡献的,绝大部分是投资收益所贡献,积累的时间越长,投资收益的贡献度越大。如果国家能够尽早开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化投资运作,将会有效缓解支付增长和缴费增长的落差。

企业年金投资收益,人社部每年都发布统计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平均收益率已经超过6%,我们估计到年底很可能超过8%。从长期看,养老保障基金年平均收益率如果能达到6%-8%,对基金的快速积累就有很大的好处。作为专业的养老资产管理公司,希望能够通过投资收益提升,帮助政府分担一些养老的责任。包括全国社保理事会管理的社保基金,建议也吸纳专业的养老保险公司参与投资运营。

企业年金第二支柱,这10 年来看,一方面满怀希望,另一方面也有不如人意之处。当时世界银行的专家说,5 年之内中国的年金规模可以达到上万亿元,但是到现在,基金规模才7000 亿元。主要的问题就是缴费比例偏低、覆盖率偏低。人社部20 号令规定个人缴费8.33%上限,企业缴费8.33%上限,如果合计缴费达到16.66%,我们觉得这还可以。但实际情况是,企业缴费基本是5%,个人缴费是企业缴费的四分之一起步,很多企业还达不到,合计缴费比例就变成6.25%,基本减少了10个百分点。

同时,企业要做年金,启动的前提条件很多,比如要有充足的经济负担能力、自愿建立。到现在做年金的企业仅占全国企业总数的6%,覆盖面远远不够。只有将第二支柱做大,才能有效减轻第一支柱的压力。第二支柱才能真正成为三支柱养老的一个重要部分。

全国企业年金积累7000 亿元,人均规模只有3 万元左右,很难称之为第二支柱,现在企业职工还是普遍依靠基本养老保险获得退休金,从企业年金得到的待遇很有限。政策上,我们希望尽快修订20号令,单位缴费能从目前实际的5%提高到至少8%,个人缴费提高到4%或8%,这样的缴费力度才能加快企业年金的积累,提高退休待遇的替代率,真正发挥企业年金第二支柱的作用。

现在三支柱的状况是“两头大,中间小”,第一支柱靠国家,第三支柱靠个人储蓄。现在我们都是靠自己攒钱养老的,拼命攒钱。而平时把钱拿来买股票买基金做投资,其实都是为了未来养老做储备的。从第二支柱来看,国家政策没有明确的鼓励。未来政府和事业单位要做职业年金,所有政府官员和事业单位人员都有年金,也将有助于企业年金覆盖面的提升,让大部分企业员工都能享受到企业年金的待遇,这样三支柱养老体系就能真正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