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种子的力量——上海自贸区一周年保险市场发展纵览

发布时间:2014-09-30 09:30:00    作者:特约记者 吴喆 记者 高嵩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以来,经过一年的探索和实践,保险市场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市场体系逐步成形,外部环境不断优化,在国家政策与监管创新持续推出的支持下,一场保险业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大戏正如火如荼地上演。


2014年1—8月上海市保险机构自贸区内业务原保费总收入10.80亿元


2014年1—8月上海市保险机构赔向自贸区内企业实际支付赔款累计3.68亿元
(数据来源:上海保监局 康家语/制图)

各类主体争相聚集 生根发芽

税收优惠和减免、境外结算的便捷、充满活力的政策空间,上海自贸区从微观到宏观都吸引着国内外保险企业的关注。

一年来,产寿险、中外资保险机构以及外资代表处先后入区,机构层级不断提高,类别日益丰富。上海自贸区内保险机构多层次、多元化趋势逐渐显现。

来自上海保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底,共有13家保险机构和1家外资保险代表处入驻上海自贸区。从机构类别看,包括11家中资机构和2家外资机构,9家产险机构(含1家航保中心)和4家寿险机构。

于去年12月24日正式挂牌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自贸试验区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自贸区分公司”)是上海自贸区内第一家挂牌的寿险公司。相较于其他保险机构在自贸区的情况,中国人寿自贸区分公司机构建设较为成熟,在职员工已经达到25人。

“中国人寿自贸区分公司兼具瞭望哨与试验田的职能和使命。”中国人寿自贸区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他们正在努力做好公司各方面的基础积累工作,积极适应和融合到自贸区建设所带来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以中国人寿集团资源作为强大后盾,将自贸区分公司打造成一个金融创新、先行先试的平台,将其业务拓展模式和管理经验在中国人寿系统甚至保险行业内进行复制和推广。

据了解,该公司将当前发展的重点定位在中高端健康险业务上。今年6月,中国人寿与国际知名健康险机构合作推出了一款全新的中高端团体医疗险产品,与公司现有的几款高端产品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高端医疗险产品体系。

2014年1月1日至6月30日,中国人寿自贸区分公司短期险总保费收入为18509.05万元。其中,寿险保费为2694.75万元,健康险保费7995.08万元。

同样是寿险公司,中美联泰大都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都会人寿”)中国首席执行官谭强则说出了不少外资公司的心声:“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中国政府采取的一项重要的举措,有利于促进国际市场中外商投资的自由化。”

今年5月初,大都会人寿设立上海自贸区支公司,并获得上海保监局发放的保险牌照,成为自贸区内第一家外资寿险公司,公司于8月8日正式开业,目前运营状况平稳。

谭强透露,大都会人寿下阶段的目标是研究、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执行战略,从而为其在上海自贸区的业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分支机构的研究重点将着力于产品创新,资产管理以及销售渠道等方面。

法人机构积极入驻 看好未来

正值自贸区成立一周年之际,上海自贸区内保险法人机构入区步伐明显加快。

近日,上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人寿”)正式获批筹建。该公司是“新国十条”颁布后第一家获批筹建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也是在上海自贸区内注册设立的首家大型法人金融机构。

除了上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外,具有本部优势的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在上海自贸区内也积极布局。今年4月,由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共同发起筹建太保安联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获批筹建。据悉,该公司已经明确表示将入上海自贸区内注册。此外,保险业内首家专业的养老产业投资管理公司——太平洋养老产业投资管理公司即将在区内开业。

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正在积极筹划保险类金融要素市场——保险交易所入区设立。未来专业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信用险专业保险公司等各类型保险法人机构也将加快入区步伐。

据悉,上海自贸区挂牌一年以来,区内的保险机构大多处于“种子期”——区内机构基本都刚刚完成框架搭建,专业的管理团队和业务团队都没有成型,很多后援服务还必须依靠上海地区的省级分公司。但这些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却不容小觑,区内各家保险机构均身负其总公司或集团公司厚望,呈现定位高端、管理高配、资源倾斜特征。

据了解,多家保险主体表示将全力把自贸区内机构打造成总公司乃至集团的国际业务平台。为此,上海自贸区内保险机构的管理人员清一色高配,区内机构的管理权限也大多高于机构本身层级,业务权限等同省级分公司,直接与总公司层面对接。各家总公司或集团公司也尽全力在业务、资金、人员等各方面给予自贸区分公司资源倾斜。

多种业务蓬勃向上 茁壮成长

伴随上海自贸区内保险机构的日益增多,各类保险业务开展也逐步拉开帷幕,而寻求区内业务与区外业务的区别是每家入驻自贸区保险公司都需面对的问题。结合上海自贸区市场及自身实际情况,各家公司的发展侧重也各不相同。

以新近开业的永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自贸区支公司为例,该机构负责人介绍,结合自贸区的政策优势和自身特点,永诚财险自贸区支公司将以航运保险、离岸业务、高端健康险,以及特殊风险保险等非车险业务作为主要经营方向,将依托公司电力能源背景,开展与股东相关的航运、电厂、海外建设工程等板块的风险保障服务,同时也将着力建设海外专业中介渠道,重点发展离岸保险业务。

上海自贸区所带来的贸易聚集为财产险公司提供业务机遇。天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自贸区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将上海自贸区内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定位为大物流概念,提供的保险产品主要涵盖区内生产及物流企业的货运险、车险、仓储类财产险、责任险及团体意健险等的各节点保险。同时,未来天安财险自贸区分公司将结合区内企业的特点,推动外派工作、留学、出国旅行人员的境外旅行意康险产品,并进行巨灾保险的试点。

尽管此前,有业内人士认为上海自贸区内寿险业务的机遇并不明朗,但随着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逐步深入,区域内外资企业、涉外人员以及高端人才将迅速增多,对高端医疗和相应的保险产品需求巨大。由太平洋寿险上海自贸区分公司直管的自贸区分公司瞄准了这一客户群体。

太平洋寿险上海自贸区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以自贸区注册法人团体及其员工,自贸区的居住者、自贸区内从事商业贸易的中外籍人员为目标客户,力求针对其寿险保障需求,创新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加客制化的保险保障。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高端健康医疗保险、寿险外币产品将是该公司未来的关注方向。

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内保险业务的开展已经初见成效。来自上海保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底,上海自贸区内保险机构原保险保费收入累计3.86亿元,其中财险机构原保险保费收入1.82亿元,寿险机构原保险保费收入2.04亿元。自贸试验区保险机构开展离岸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合计约0.11亿元。从赔付情况看,截至2014年8月底,上海自贸区保险机构赔付支出累计1.22亿元,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0.39亿元;寿险业务给付0.09亿元,健康险业务赔付0.65亿元;意外险业务赔款0.09亿元。

制度创新引领发展 结构优化

在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指引及监管部门的简政放权下,区内保险市场立足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发展方向,呈现出与区外保险市场显著不同的特点。

据了解,目前上海自贸区内业务以财产险为主、财产险业务中又以非车险业务为主,人身险业务相对较少——这就与上海自贸区外寿险业务为主、产险业务中车险业务为主的明显不同。

从各险种的比例来看,目前上海自贸区内财产险保费与人身险保费比例为80:20,而全上海市财产险与人身险保费比例为31:69;自贸区内车险与非车险业务对比为30:70,而全上海市财产险业务中车险与非车险业务对比为55:45。

值得注意的是,航运保险成为上海自贸区内第一大险类,来自上海保监局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上海自贸区内船舶险和货运险业务共计3.45亿元,占产险机构区内业务保费之比高达36.43%,而全市范围内船舶险和货运险业务占财产险公司业务比例仅仅13.99%。责任险和信用险业务总和约1.23亿元,占产险机构区内业务保费之比12.99%,有效支持了区内跨境贸易发展。

区内外保险服务互动 辐射全城

事实上,除了积极入区发展,利用上海自贸区平台积极开展保险市场创新之外,保险业为上海自贸区内提供了多方面的风险保障服务,成为区内实体经济发展的保护网和助推器。

数据显示,一年来,超过半数的上海保险机构为上海自贸区内提供了风险保障。截至2014年8月底,上海市102家保险业务机构中有64家为自贸区提供保险服务,占比达62.75%。其中,52家产险业务机构中有40家为自贸区提供保险服务,占比为76.92%;50家寿险业务机构中有24家为自贸区提供保险服务,占比为48.00%。

从保险覆盖面看,截至2014年8月底,上海市保险机构承保的自贸区企业客户数合计6014家次,对自贸区内各类型企业的保险覆盖率约为30.00%。全市保险机构自贸区内业务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10.80亿元,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8.63亿元,寿险业务保费收入0.07亿元,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1.49亿元,意外险业务保费收入0.61亿元。

从风险保障及补偿功能发挥看,2014年1-8月,上海市产险机构为上海自贸区企业主体提供风险保额2.06万亿元;寿险机构为上海自贸区企业主体提供的期末有效保额为738.52亿元。保险机构向自贸区内企业实际支付各项赔款累计3.68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2.90亿元;寿险给付62.63万元;健康险赔付0.70亿元;意外险赔款0.08亿元。

“新国十条”再添动力 前景可期

一年来,在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行业的热情参与下,上海自贸区保险市场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保险业内人士看来,自贸试验区保险市场建设也还面临着不少瓶颈制约,尚有问题待解。

首先是外部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保险业服务自贸试验区能力提升离不开外部环境的优化改善,但与国外政策环境支持力度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包括外汇、法制、税收等。

其次是保险机构为自贸试验区提供保险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区内经济创新迭出,衍伸出的保险需求日新月异,从需求端发起的创新要求,对保险机构产品设计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形成了一定挑战。

再次是自贸试验区内监管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面临挑战。上海自贸区保险市场风险类别与区外有一定的差异性,放松事前监管后如何有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如何进一步推动自贸试验区保险市场监管创新,有效防范各类市场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都对监管部门带来全新课题。

尽管如此,但保险业在上海自贸区的发展被普遍看好。尤其是“新国十条”的出台,为自贸试验区保险市场发展再添动力。业内人士表示,离岸保险市场、航运保险业务、新兴保险产品创或将成为未来上海自贸区保险业务发展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