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从保险国十条看国家改革

发布时间:2014-08-18 14:25:46    作者:宋聆    来源:新浪财经

 

曾经有一个段子说,发改委召集会议,座次的最后三位是: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段子的产生总是有一定的背景,即便这段子不是真的,至少也说明金融业在政府的地位。这并非说明国家不重视金融的作用。

金融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都很重要,但作用重要与占比高,这是两回事。金融与金融业并不是同一概念。至少在此前阶段,金融业还不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决定了金融业暂时只能居从属地位的事实。

通观我国历次改革,除非支柱性或对全局有重要影响的产业,政府几未出台专业的产业政策。我国的基础是农业国家,国家的口号是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而非金融服务业国家转变。金融业从属地位的特点,短期内恐难改变。

国家整体宏观上面临的许多问题总结起来就一个:现代化问题。国家在转轨,转轨是将原来不适用的东西抛除、启用新的东西。我们曾用一代人下岗的代价来换取国有企业改革。改革至今,这种机会不会再有,也很难再次获得部分群体牺牲利益的支持。需要有“桥”,才可以辗转腾挪,使改革平稳进行。

回顾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历史,银行业得到扶持,是为了实现财政与金融分家,实现国有企业改革,打破国家财政兜底企业经营风险的局面。这个过程代价巨大,但基本是成功的。证券业得到扶持,同样是在国家改革的大形势下,为了国有企业筹资融资而使资本市场得到了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

此次保险“国十条”的出发点不是、也不可能是仅为了保险业的发展而发,而是将保险业作为手段,服务国家改革这个大命题。

我们国家本质上还是计划经济,或者说,是沿袭几千年的“官管民”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财政大兜底、大盘子吃饭、算总账。改革就是此种管理模式逐步退出。但风险如何解决?由保险解决。

近年以来,维稳成了各级政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一旦发生大规模的涉及社会公众的事件,首先的问题是:钱从哪儿来?在大盘子吃饭的情况下,都是财政出钱,“或有发生”的费用很高,财政预算的科学性很难获得保证。国家正试图改变此模式。

存款保险是一例。据笔者理解,国家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实务层面上,是否打破刚性兑付是其次,更重要的意义是由谁来兑付。如果采用以发生率计算发生的概率、通过再保分散风险的形式管理风险,即便成本较高,基本还是可控的。相比财政大兜底、不确定风险发生的次数与后果来说,显然是前者更划算,更有利于向现代财政迈进。

理论上,我国的学校、医院基本是公立,收支均归属于国家财政,造成收钱有限、付钱也有限的局面。学校与医院的性质类似于此前的国有企业,在用成立独立的银行的手段了断了国有企业无限制的从财政掏钱后,国家拟采用责任险的方式,将学校与医院的负面风险从经济上与财政分离。分离后,无论是教育体制改革,还是医疗体制改革,都可以获得更多的余地。

此种思路在“国十条”处处可见。不仅在农业保险、巨灾保险等政策性很强的险种方面,也体现在养老、健康保险上。关于社会福利的讨论已有多年,对于政府缺位的指责也不绝于耳。政府的实质性动作不多,主要原因是财政力量还很薄弱。

我国在养老、健康方面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城乡二元化格局造成的保障差异。理论上,农民的一切保障在于土地,且不论这种理论是否合理,在土地不可变现的情况下,可视为这份资产是永续存在的。但要实行城镇化,必须剥离农民与土地的依附关系,也即意味着土地作为农民的最大保障变得不可控。虽然目前政府依然强调,即便人进了城,土地的收益仍随人走,但这种收益已经变得相对不可触摸。或者说,这是一个过渡性的措施,无法长久。在财政无力全部负担的情况下,农民的保障必须要寻求其他途径解决。商业、或半商业的保险产品成为一个较好的选择。二是我国进入人口红利后期,老龄化问题逐渐突出,长寿风险如何管理,是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国家试图用保险的方式来管理此部分风险。

“黑猫白猫,能逮着耗子的就是好猫”,邓小平的这句话,至今仍然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中国政府是一个务实的政府,只要不涉及到根本问题,在具体问题上,要的是实效。国家从来不讳于用花钱买改革的方式推进改革,表现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寻求多方面的支持,以换来改革的平稳进行。这是一盘大棋,不可能招招有效,却是一个大国寻求向现代化转变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