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热点专题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王和:保险业未来发展要提供系统性解决框架

发布时间:2014-04-24 20:49:19    作者:韩啸整理报道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社会在广泛思考和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再出发。因为我们面临一个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更深层次的矛盾冲突和问题,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需要我们有一个更加深刻和前瞻性的战略思考,需要一个基于本质创新的路径选择。面向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未来,我们需要从新时期、新认识和新路径这三个维度,做一个全面的观察,提供一个系统性解决的框架。

首先,关于新时期。保险业需要从内外两个视角去观察。

一是行业外部,一个重要的视角,是对三中全会《决定》的全面解读、理解和把握。《决定》提出了未来国家治理要实现两个现代化,也就是能力现代化和体系的现代化。

能力现代化是目的,有赖于体系现代化的保证。所以,在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解决好以往过多地依赖行政和财政的做法,全面地引入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保险是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市场化手段,应将保险纳入未来国家治理的范畴,对社会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再结构。需要对保险的职能进行再界定,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保险的发展让出和留出空间。通过这种治理体系的再结构,一方面能够提升治理的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保险行业技术和资源的优势,最终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同时,在转型过程中,关键是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就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保险同时具有社会性和市场化两个特点。为此,保险应该成为政府处理两个关系的重要载体和实现路径,保险业面向未来,需要思考如何扮演好接手和助手这两个角色,接手是政府在剥离社会职能过程中去承接,以减少行政和财政的压力。

二是行业内部的形势。过去30年,中国保险业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尖锐和突出。比如保险业发展的逻辑是什么?银保模式的未来是什么?特别是在财产保险业进入营运下行周期的背景下,问题很多,也各不相同,但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论应该是相同的。

也就是说,行业需要正视并回答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靠什么发展?凭什么盈利?在此基础上,深化改革转型,形成一个面向未来的科学发展的新模式,并打造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新体系,关键要学会跳出保险看保险,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去看保险,去构建行业发展的新格局,实现行业的新发展。

其次,关于新认识。保险业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自身职能和作用,社会往往更多关注保险的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的功能,却忽视了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特别是风险管理职能。面向未来,无论是行业还是政府和社会,都要更多地去关注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并加以充分利用。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人寿保险通过财富管理,能够很好地稳定人们的预期,促进和扩大内需,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各种责任保险能够很好地集合广大投保人的利益,对相关行业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和制衡,要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再次,在探索面向未来的新路径上。过去,保险业开展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实践,并极具建设性。比如医患纠纷的解决。长期以来,医患纠纷成为我国社会焦点和难点问题,去年温岭事件把这个问题推到顶峰。医患纠纷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有医疗资源的短缺、医疗制度改革、法制不健全、民众医疗知识缺乏等等,往往把政府、医院和患者置于一个互不信任和对立的状态。但从国外经验来看,通过市场化的医疗保险制度的介入,对医疗事故进行专业判断,同时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补偿,为和谐医患双方关系奠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去解决以往医疗事故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重塑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还可以探索将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生职业年金制度进行有机结合的模式,通过建立个人账户和公共账户,来对接医师的职业年金,形成一种与医生个人长期与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激励机制。如果以大中城市2000万元到5000万元保费计算,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的市场空间大约在100-200亿元之间,如果配合推动医师职业年金,市场空间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