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热点专题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最严新规能否消除银保乱象?

发布时间:2014-04-12 08:29:08    作者:    来源:安徽日报

继2010年银监会规定保险人员不得入驻银行网点销售后,今年4月1日,业界称为“最严银保新规”的《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又实施—

新规实施当日

各类乱象犹存

误导销售、存款单变保险单、理财产品成分红保险……近年来,银保渠道管理混乱引发的纠纷不少,而消费者察觉上当后,退保、维权屡遭责难。

针对这些乱象,今年4月1日起实施的新规再次明确要求:“禁止保险公司进驻银行”“对城乡低收入居民、投保人年龄超过65周岁或期交产品投保人年龄超过60周岁的,不得通过系统自动核保现场出单”“银保渠道保险产品的犹豫期延长至15个自然日”……

新规的治乱效果如何? 4月1日前后,记者对省城多家银行网点进行了一番调查。

3月27日,记者以购买保险为由暗访多家银行网点。在合肥长江中路的光大银行某网点,挂着“第三方驻点”牌子的张女士热情地向记者推介一款年金险。 “我是新华人寿的,偶尔到银行给客户讲解产品。 ”张女士自我介绍道。记者看到,张女士身穿的黑色制服与光大银行工作人员一样,就连脖子上系的丝巾也一样。在南二环路上的工商银行某网点,自称姓刘的男子以“利息比银行高”向记者推销一款年金险。 “我是利安人寿的。 ”该男子还说:“这款产品相当于银行定期。 ”

4月1日,新规实施第一天。记者再次来到长江中路光大银行某网点。一名银行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她(张女士)经常在这里驻点,刚才还在这里。 ”南二环路上的工商银行网点里,记者再次见到自称姓刘男子。记者表明身份后,刘姓男子以拿产品说明书为由,借机离开了银行大厅。

记者调查发现,新规虽已实施,但保险人员驻点银行的现象并没有得到较大改善。这些人员身穿与银行工作人员一致或近似的衣服,普通客户难以辨识其真实身份。此外,销售误导仍然存在。不少保险人员仍在以“比存款利息高”为诱饵,误导市民把保险产品当作存款来买。记者查阅多家险企的保险产品说明书后发现,部分分红险产品的最大投保年龄都在65岁,有的甚至达到70岁。

分红险占比大常被当理财产品卖

“银保业务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误导老年人、低收入人群购买不适宜的保险产品是遭投诉的主要原因。 ”合肥市保险协会会长黄晓良介绍,虽然近年来保监部门联合行业协会加强了监管,但收效甚微。

早在2010年,为解决银行网点部分保险销售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防止销售误导,银监会曾出手整顿银保市场,叫停保险公司人员驻点销售。此次实施的银保新规,再次要求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依法合规地开展代理保险业务,提高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销售适应性和管理水平。

那么,银保乱象为何屡禁不止?南二环路工商银行某网点的相关负责人坦言,保险人员驻点是个人行为,银行有时也管不了。

“保险人员‘混迹’银行营业大厅推销保险业务是公开的秘密。 ”某保险公司销售部经理赵红梅透露,到银行的市民大多数是存取款,在这里卖保险的成功率远大于 “扫楼”“扫街”推销,所以不管是险企还是员工都会难以割舍驻点销售。一些银保销售人员为提高业绩,不惜冒着被处罚的风险到银行驻点。银行也是银保的受益者,所以有些银行对此睁一眼闭一眼。

“去年分公司银保的保费是7.3亿元,银保占全年保费近7成。 ”新华人寿安徽分公司银保部经理励旭红透露,“银保产品中分红险最畅销。 ”

“以前为了说服客户买保险,经常把分红险说成银行的理财产品。 ”某寿险公司的银保销售人员李先生透露,他们对客户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利息比存款高,还有保障功能”。

“分红险具备分红功能,销售人员常把此类产品误导成定期存款或理财产品。 ”安农大金融系主任冯庆水认为,销售误导还包括隐瞒犹豫期和诱导应付电话回访。销售人员常常以高息或分红为诱饵,让投保人在电话回访时只回答“是”或“确定”,从而令消费者错失自我纠错的机会。

保障型产品增加乱象有望得到遏制

“花一万元购买,倘若一年后退保,除本钱外还有400元分红。 ”有保险人员这样向记者推销某款银保产品。

数据显示,近年来,寿险行业中银保约占50%。今年前两个月,全国41家寿险公司的银保保费规模高达2508亿元,同比增长163%,高于同期寿险公司60.84%的保费增速。

“前两个月银保保费收入大幅增加,与各家保险公司争相推出趸交型高收益的分红险不无关系。 ”冯庆水认为,新增保费收入中,趸交保费占绝大部分。 “今年初银保新单保费高速增长,主要原因是各家保险公司的短期高现金价值产品大量销售。 ”

刚刚施行的新规明确要求,各商业银行代理销售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保险期间不短于10年的年金保险、保险期间不短于10年的两全保险、财产保险、保证保险、信用保险的保费收入之和不得低于代理保险业务总保费收入的20%。这意味着期缴型的保障性产品将会大幅度增加。

励旭红透露,公司刚推出一款没有分红功能、纯粹保障功能的产品。这款产品将作为未来银保的主打产品。 “这也是迎合新规,回归保险产品的保障本质。 ”

据了解,随着新规的正式实施,省内各家保险公司已着手调整销售策略,更多期缴型、重保障的银保产品可望陆续推出。

“销售纯粹的保障性险种,用以前的销售方法肯定行不通。 ”从业多年的李先生最近为销售转型努力着。他表示,重保障功能的产品无法跟理财产品做比较。 “我会突出其保障性质,直接告诉客户这是一款保险产品。 ”

“新规发挥作用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银行和险企都在适应新规。 ”省保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监管力度的增大,以及各家险企的银保产品的调整,更多保障性产品推向市场,银保乱象有望被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