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热点专题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全国政协委员戴皓: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控制化解地方债风险

发布时间:2014-03-06 10:40:18    作者:本报记者 韩啸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全国政协委员、合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皓在《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提案》中建议,应建立规范透明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逐步建立可持续的地方政府财税体制。

戴皓表示,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向商业银行获取了巨额信贷资金,债务规模显著增长。国家审计署2013年6月末的报告显示,地方政府债务总额高达17.9万亿元,3年内增长了近70%。个别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率已近200%。大量信贷资金流入地方政府,“资金池”被政府占用,挤占了实体经济的贷款规模,政府这一对社会融资成本的“抬升效应”和对企业融资的“挤出效应”,推高了市场整体实际利率水平,高利率为企业加重了负担,企业难以为继、生存受到了威胁。政府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靠自运营无法偿还债务,又给商业银行带来了高风险,呆死账增多,面临破产的风险。

目前,企业是高利率、高社保、高人力资本、高环境成本,当前市场上各种融资的实际综合成本已达到10%左右,民营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已达到15%-20%,在融资成本不断上涨、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多数制造业毛利率只有10%到15%的情况下,企业的负担沉重可见一斑。

戴皓认为,2013年以来信用市场已经开始呈现出风险暴露上升的态势,商业银行坏账率、不良贷款率和余额双双上升,商业银行风险进一步积聚,增加了国内经济与金融运行的不确定性。

戴皓表示,如果政府把占用的“资金池”倒出来,改为发行债券的方式,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好处是利率低、易偿还,靠基础设施项目的自运营和财政支持来还债,政府的压力会大大减少;由于大债主的退出,商业银行的坏账、呆账也会大大减少,因此也去了一块“心病”;作为企业,因为“资金池”被倒出,利率的降低,贷款的机会也会大大增加。这是三方共赢的一盘好棋,因此戴皓建议应从以下几点进行落实:

一、建立规范透明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建议修订《预算法》,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同时建立债务风险监控指标体系;积极推进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实现市政债的市场化运作。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建议以发行债券的形式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降低地方政府在商业银行的融资比例,对于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服务,地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服务,可允许由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由财政收入进行偿还。这样倒出商业银行的融资空间,利率也可随之下降,以利于企业的融资。

二、逐步建立可持续的地方政府财税体制。建议建立省级地方税体系,增加消费税。通过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开征环保税等途径提高地方政府的自有财力,逐步增加地方政府主体税种;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降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与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关联性。

三、降低全社会发展的综合成本,帮助实体经济解困。要采取措施帮助实体经济解困,扶持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些措施主要是:适度降低利率;赋予政府发行债券的权利,减少地方政府占商业银行贷款的额度;适度减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