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走出去”与“引进来”——保险业自贸区的开放路径

发布时间:2013-12-13 08:18:39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12月13日,由中国保险报和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共同主办的第九期“中国保险热点对话”在上海举办。本期对话主题为“保险业探路上海自贸区”。来自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上海金融办、上海保监局、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各主要保险机构的负责人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等,就保险业助力上海自贸区建设相关话题进行交流探讨。本期对话的热点议题一是:“走出去”与“引进来”——保险业自贸区的开放路径。

对话嘉宾(由左至右):

主持人:中国保险报副总编辑李俊岭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秘书长 李军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所所长 翁小丹

友邦保险中国区首席执行官 蔡强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航运保险运营中心总经理 祖宙军

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 顾顼

韦莱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毕英姿

以下是对话实录:

刚才李军秘书长已经全面深刻地介绍了自贸区的细节。下面将进入论坛第二个环节,我们的对话采用多人上台举行充分交流。

主持人:非常高兴介绍一下参加第一场对话的各位嘉宾,等我介绍完之后大家鼓掌欢迎他们上台。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秘书长李军先生。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所所长,友邦保险蔡强先生。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上海分公司顾顼,韦莱副总经理毕英姿。

9月29号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以后,28.78平方公里已经变成热土,到挂牌之后各个部委出台的相关政策,可以说整个政策环境正在不断地营造起来,保险机构也纷纷表态或者入驻,呈现非常高涨的姿态。

第一问题请假一下翁所长你怎么评价目前上海自贸区面对的政策环境,您觉得这个环境对保险业来说意味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翁总: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大家已经在文字上看到了,我个人的理解是在总体方案中就这些关键词第一个开放,第二投资,地三是资本项目规划,第四是金融业全面开放,第五贸易便利化,这是比较集中的一些关键词,总的目标无非是开放倒逼改革。

在开放中提到比较具体的一些,有5个方面,当然最后具体的内容借助了负面清单,在投资方面强调对外投资和对内的引入投资。具体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改革大的框架,对于我们从金融保险的角度,金融支持自贸区国务院的意见深入地看一下这个层面比较多一些,这个意见前面三个大的原则我认为都是对保险业有很大的机遇的提示词。

第一是:上海自贸区首先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在总的分类中,在金融开放具体政策中是否能把保险往企业这边靠拢一下,我们既是金融服务对象,同时是政策的收益者,所以说对于我们来说服务实体经济既需要彰显我们风险管理技术服务实体经济走出去,进一步调研,首先是自己成功地走出去,这些都是两个走出去方面的层面。

原则二在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方面,我觉得对保险业来说最大的机遇莫过于保险资产的投资,保险业加入其中的金融管理,在这中间具体的技术路径各家实业单位应该在能在这里面找到一些技术途径。

原则三整个风险是可控的,咱们保险本来就是风险管理行业,所以对于风险的可控,总的来说掌握在我们行业的一些导向和标志性的动作之上,所以保险业应该在自贸区的发展中找到自己比较准确的主动的地位,发挥自己的作用。

关于金融开放当然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说帐户的开放和管理,投融资的便利等等,这些具体方案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保险业在自贸发展中最大的机遇首先得从风险管理,风险分析市场研判,风险管理技术这些方面做大的文章,让我们的保障功能,让我们规避风险的功能在自贸区的改革发展中彰显的更加完全透彻。

关于具体的技术路径,首先我们应该在行业上做一些大的工作,那就是关于风险技术库的建设,关于国外相应的全球投资区域不同地区的风险研究,建立一些资料数据库跟自身社会服务和参与自贸区建设。

作为我们行业来说,大家讲的比较热的,从我的理解来说,技术路径上我们的发展应该向前后都进一步延伸,在前的延伸我们应该提供比较好的在国内优质的医疗服务,在后的延伸更加加强健康服务和管理,在中间找到健康产业链,我们在中间把握机会发展壮大。

比如说离岸直接保险业务,离岸的再保险业务,既可以从国内层面做,也可以在国外层面做,这都需要我们做相近的市场调查,在传播创新方面当然责任保险业好,信用保险业好,包括健康保险和人寿保险都有不同的机会,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体,这个制度创新是全方位的。

我们还需要争取到相应的政策,比如说医疗和养老优税,应该说这是国际惯例,所以说在实现企业利润的同时实现了社会责任,关于这个我们以前也做了相应的研究,研究过国外的近一个世纪关于怎样扶持保险税的。同时发展责任保险需要健全相应的民事赔偿追责等等。

主持人:刚才翁老师从宏观的层面对政策中的关键词做了解读并且和保险业的关系做了梳理,而且谈到比较具体面临的问题,包括税收这些具体的配套措施。

其实保八条第一条就是支持外资在自贸区内设立专业健康保险机构。请教一下蔡总,面对自贸区平台你觉得自贸区能给友邦在中国的业务拓展带来那些具体的推动。或者说你原有的经验在自贸区内想复制一下?还是有其他考虑?

蔡强:我想从友邦来讲,首先更正一下我们之前是外资企业,但是现在自从在香港上市以后,我们觉得我们是中国香港公司,尤其是三中全会以后也提到港澳台的合作,自贸区退出来以后我非常兴奋,也有很高的期待,我已经到自贸区拜访过了。

从友邦的战略考量来讲有几个可以深入探讨的,第一个就是刚才秘书长讲到的加强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友邦作为第一家外资企业,也是唯一一家独资的保险公司,目前我们经营的区域还是限制在这五个分公司。我们期望在不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因为自贸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制度创新。如果我们能够成立子公司在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对有关中国业务整合非常好,不管是后台营运还是资金管理的整合都有很大帮助。

对于区域性的扩张,我们友邦已经有20年了,在国内品牌几乎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希望专业化的以保证为主的金融产品能够带到更多的省份和城市。

在产品创新方面我觉得友邦的优势有几个:第一个是境外人民币的产品,我们非常有兴趣,而且我觉得我们有这方面的业务能力,不管是香港的产品还是新加坡的产品,我们都有了解,在境外人民币保单业务我们都有很多业务,我们发现国内外地保单基本上没有,境内业务是非常大的一块儿,我们有兴趣设立境内的外币,这样资本能够运作起来。

在资产管理方面,我觉得有没有可能在投资渠道能够更加放宽,以及成立集中的资金应用平台,在海外的投资是很大一块儿,尤其像泰国新加坡这些方面的投资,所以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可以来分享。

主持人:友邦在这方面有一些什么计划吗?

蔡强:我们也在详细了解这方面的具体细节,目前来看在自贸区设立境内和离岸的基本受理,我们希望成立离岸保险的产品,第二个我们也在积极了解,我们也有兴趣加入再保险业务。

主持人:上海已经从开始提出建设航运中心到现在有10年左右的时间了。取得了一些进展,尤其是最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在保八条中特别提到了航运保险,接下来请朱总谈一下,您面对自贸区这个机遇,作为航运保险下一步有哪些计划?

祖总:人保航运保险中心是在2010年年底成立的,是国内首家专业的航运保险机构,我们已经采用了全国所有的保险,为上海航运保险业务的集聚做出了功效。包括和上海航交所建立合作,包括近期我们在推进上海航运保险协会的筹建工作。

今天自贸区这个话题主要还是围绕保监会的保八条,我们感觉到在八条里面对航运保险的分量还是比较重的,首先围绕怎样加强航运机构的积聚和建设,同时逐步建立培育航运保险的定价中心。第一首先要进一步吸引更多的航运保险专业机构,形成机构的集聚。其实我们应该打理发展中介市场,在这里也建议像英国学习,第三个方面应该进一步,通过逐步建立再保险结算中心,提升我们离岸业务的经营风险能力。

第四方面随着航运保险业务的集训,航运保险主体中介发展中断,在上海自贸区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航运保险市场体系,通过市场机制来带动航运保险的发展,从而逐步推动航运保险金融建设。

我还想重点介绍一下航运保险协会,因为保监会和上海市政府已经对这个协会寄予很大期望,经过努力我们基本在年底挂牌成立。

对行业保险协会我们确立了五方面的功能:第一是通过协会代表航运保险,加快推动航运保险的发展,维护航运保险的整体利益,第二是通过协会加强保险主体和中介市场的合作,地三是通过航运保险协会,和国际市场的合作,应该说在航运保险业的发展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将通过这个组织来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提升我国航运保险的发展。

第四通过协会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解决目标航运保险业,权威性比较低的。

最后通过协会的建设进一步推动航运保险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机制,加强航运保险风险技术管理和研究,通过航运保险人才培养等方面。

今天的主题还谈到关于走出去和引进,联保在这方面也有所考虑,刚才提到要把保险业建成离岸业务,对这两块儿我们也采取了两条腿走路,一个是坚持自我创新,我们前期已经推出了保证金,还有一个是游艇保险,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市场需求在这方面推动制度创新。

同时航运保险很大一部分产品是可以引进的,前期我们和保监局座谈的时候也提出来希望监管部门放宽对产品的管制。

另外为了保证服务到位,人保下一步也考虑在服务网络上,应该说保险在哪里,服务机构延伸到哪里,在这里也坚持走出去,一方面我们通过进入公司全球化战略,同时也将和一些国际上成熟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来共享他的服务网络,推动这方面的发展,这就是我们人保的举措,下一步我们也将完善在自贸区的制度延伸。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现在航运保险已经有五家了。刚才祖总的介绍我们也能听到,包括业务拓展,实际上从更长远的角度是中国航运保险国际化的问题。

在面对上海自贸区这么一个平台。

嘉宾:应该说从一开始就和其他国际上的再保险公司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想我们的优势是立足在国内,我们对国内相关的风险有足够的研究,在自贸区平台上我们能够借助这个平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提供后续的技术支持,这可能是对我们再保险公司的发展,我们公司在前期引入国内数据的工作。也包括保监会推广的人身险标准分析。也包括在年底整个保险行业新的疾病发生率比较高,我们都有参与到研究。

应该说这些数据研究给我们国内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们也希望凭借自贸区走出去的趋势,能够给我们一个窗口,进一步支持我们公司对外业务的开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说到人民币业务,现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如果我们中国人走向全球,有了人民币境外流通使用的环节,我们保险公司能够在境外开放人力成本可能也给我们再保险公司有这样的机会参与再保险的风险分散,更多的是站在再保险技术风险的分散和技术支持的角度参与自贸区平台的发展。

自贸区其实其实给到整个保险行业不光是对外,对内也有很多机会,保八条第一条就提到综合保险。也是对于我们解决国内的健康问题,可能是其中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觉得介于这种公司,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这可能都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和面对的,也是给我们非常好的业务经营机会。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上海也是一个老龄化的城市,我们也面临一个未富先老的趋势,商业保险公司介入到整个养老事业的发展是非常及时,包括国家推出的能不能推出优惠措施,也是希望凭借我们商业保险的发展为整体国家的养老解决负担。

怎么在中间寻找一些机会,比如说家庭对长寿风险的研究,承担长寿封建的转移这都是对我们未来发展的机会,自贸区给我们这样的窗口,不光认识境内的一些风险,也能够更好地学习境外的机构良好的做法,包括保八条中也提到建立再保险中心,这样是给我们更多的机会了解我们行业到底在做什么,能够有更好的机会。

主持人:其实寿再保险就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其实它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你现在怎么来看自贸区的保险客户需求,有没有做一些调研或者分析展望,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

毕英姿:关于自贸区保险客户的需求方面,我们还没有做更多的研究,因为自贸区从设立到现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区域内现在新社的企业有多少,这些客户先把机构设进去还是已经进行了很多实体性的经营,这方面我觉得还需要有待时日给我们更多的机会了解,不管怎么样作为保险中介机构,我觉得自贸区本身在上海的设立对于保险中介机构就是重大的利好。

有的时候可能保险公司也会比较羡慕我们,你们毕竟有很多客户可以选择。但是同时客户目前也在成长,他们要求其实也在不段提高,他们的要求作为公司来讲,毕竟我们不能出保单,所有很多客户的需求从我们这个角度来讲是不能完全满足的。包括对航运中心的的研究等等,这些都为将来自贸区内外的客户提供更多的风险管理和保险安排的解决方案,打开的丰富广阔的丰台。

我们已经有13年的时间了,这一路成长下来,其实是客户教会了我们很多,保险公司也支持我们很多,越往下走越觉得会感到有一定的局限,比如说在很多高端健康保险的保障上,在目前大的公司都已经出来了。如果直接设立公司在自贸区内,这对我们未来开展业务会有很大的帮助。其实保险中介不仅仅只是帮助客户安排一张保单,应该承担起更大的风险控制责任,甚至可以提升到社会责任来讲,对于风险的研究,包括对区内一些企业它本身在内经营的时候,在经营上的风险,还有在区内或者区外的衔接方面。

对我们来讲还不是研究某一个,或者某一类企业怎么样安排保险,而是说在这个区域企业本身风险方面我们希望从宏观认识上多做一些研究。

主持人:刚才毕总从经纪公司的角度谈了她的一些观点,站在经纪公司的角度对这些指导公司他们的产品研发服务创新过程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毕英姿:经纪公司确实需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我们公司也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是做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虽然这个新产品需要依托保险公司才能落地,在我们新产品中大概有500多个产品,有一些是某些国家特有的产品,对我们来未来非常愿意做的事情就是作为一个中介,寻求保险公司作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可以很快把产品引进过来。

如果保险公司自身能够根据市场需要更多研发适合中国市场发展的产品我们也是非常欢迎的,在产品研发和推广过程中如果有再大的需求,我们跟保险公司也一直有这样的合作。从前年开始有一款高端的全球意外保险产品,这个产品包括了所有的产品,跟国内的保险公司也有非常好的合作,这个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特别是走出去的公司对这个产品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实际上每个保险公司或者经纪公司开发他的产品和业务都要面对自贸区内实体经济的需求。所以这对区内市场需求的研究可能是中国保险机构很重要的任务。实际上在会前我也了解了,现在从保险机构来说,由上海保监局这头牵头很快,他们也很坦言,面对很多其他方面的,工商、甚至相关方面的行政审批,所以在这方面我想请李军秘书长谈一谈。

李军:感谢主持人。一个就是保险公司在自贸区有什么发展,第二就是我们如何为保险机构做好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既有当下的发展,也有未来的发展,因为我们保险业有两个轮一个是承保业务,一个是投资业务。承保方面有四大块儿,我个人感觉自贸区当下的经济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内容还是非常丰富的,在财政险方面大家看到现在一些固化的东西,我们自贸区也就是28.78平方公里,现在来注册的企业非常踊跃,大多少是注册区内,办公运营的场所还是在区外。

这些企业中除了前期入驻以外,随着自贸区相关政策的出台也会积极跟进,第二块儿就是自贸区为贸易和投资提供便利的,特别是信用保险的发展空间也是非常大。无论是出口信用,还是内贸信用保险的空间也很大。

也有机构和我们沟通在自贸区内能不能设立专业信用保险机构。在责任保险方面围绕航运业好,或者自贸区未来发展的一些新型液态也好,文化、电子商务等等。当然还有一个过程。

第二个大的方面就是资金应用,在这方面保监会对资金应用创新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而且这次特别提出在自贸区内可以拓展运作的范围和相关领域的比例,刚才我们友邦的老总给了我们非常好的分享。可以开展境外的直接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投资,也可以参与未来我们在自贸区搭建的面向国际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现在国际能源交易中心50亿已经成功落户自贸区。

其他的金融交易中心也在纷纷和我们接洽,我相信也能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也会为我们保险资金应用提供非常好的平台。

第二个问题关键是企业落户,现在到自贸区注册企业真的非常难。底下一门式服务的同事,同早工作到晚。

主持人:刚才他谈了目前自贸区整个的工作状况。自贸区的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套,刚才大家提到税收方面的考虑,在这方面李军秘书长有没有考虑,如果有考虑,再保险业务的哪些环节?

李军:说到这个我就想起曾经和上海保监局

共同研究的养老保险,应该说我们汇集了业内聪明才智,我相信企业税务政策已经明确了,商业养老保险相关的政策也会露出端倪。如果可能的话,我非常希望能够把这个业务率先在我们自贸实验区落户,条件成熟以后可以可推广到上海甚至其他的省市。

在国务院38号文件里面专门有一句话要开展境外投资和离岸业务的税收,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已经在研究这方面的课题,前期我们专门到保监局开过相关的座谈会,我们已经加紧汇总能够尽快把一手的业内呼声和诉求反映给国家重要部门。

主持人:刚才李军秘书长透露了一个信息,养老保险希望能够在自贸区能够实现,这不仅是李军秘书长的希望,也是很多保险消费者的希望。

接下来进入互动的环节。有什么问题大家都可以提问。

提问:我想问一下李军秘书长,在自贸区里面设立一个保险公司,它的资金应用和自贸区外的资金应用接受同样的监管?

李军:这个问题问监管部门更合适。

提问:我是新闻晨报记者。我们刚才说到有八项关于保险方面的开放政策,现在这些政策落地的情况怎么样?我们先期落户的保险公司在里面开展的业务情况是怎样的?

保监局领导:八条政策我们正在做方案,首先我们对八条政策做一个总体方案,我们围绕着三个方面作为离岸,保险市场,第一个是对外投资平台,还有产品创新基地,首先要有整体方案,在整体方案之下我们八条政策注意进行政策推进,目前在外资控股和投资的,再保险公司他提的一些挑战,首先我们在这方面做一些西画的政策。

第二方面我们从航运保险和备案方面做一些细化的政策,比如说是不是可以用英文直接备案,是不是可以取消备案。

第三方面我们根据机构准入方面是不是可以根据,对于投资方面的比例限制包括地域限制,现在主要限于对香港市场进行投资,是不是可以把投资范围扩大目前这正在进行研究。

目前八项政策没有细化的措施,目前开展的业务跟区外没有太大区别,随着八条政策处来以后可能将来业务的创新力度会进一步加大,我们也很期待我们公司在自贸区里面有更大的作为。因为进去的时间比较短,目前的公司进去以后还是要开展业务。

主持人:谢谢各位嘉宾,各位与会听众。关于保险业伫立上海自贸区的话题还有很多,希望大家经常看中国保险报,我们会持久关注这个热点话题,你会看到很权威的解读和报道。接下来中国保险报的记者也是在持续关注上海自贸区建设的。